权力、观念与制度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制度变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12 21:51
制度变迁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现象,制度变迁的因果逻辑是困扰政治家与学者的难题。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虽然长期关注制度对行为的约束力、对结果的影响力,忽视了制度本身的变迁,但随着各流派的反思,制度变迁成为新兴的研究议题,逐渐进入新制度主义的主流议程,相关的案例研究与中层理论日益增加。本文试图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制度变迁研究进行系统性考察,从而把握新制度主义的完整面向,加深对政治领域制度变迁现象的理解,为推动或防止特定类型的制度变迁提供启发。新制度主义者在研究制度变迁时需要处理一系列基础性问题,包括制度变迁的概念基石、前提假定与分析维度。首先,制度是为行动者提供稳定预期、结构化社会互动的一种存在,符合该属性的客体均可纳入制度的范畴;制度的本体可能是规制、规范或认知,不同的本体论意味着制度影响行为的不同机制。制度变迁是制度对原有轨迹的偏离,既有形式、执行、功能等方面的变化,又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根据是否纳入正式的决策过程,可区分有意的制度变迁与分散的制度变迁。其次,任何类型的制度变迁都离不开行动者,各流派早期的行动者假定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自身的制度变迁研究,后来的补充与修正开始强调行动者的嵌入式能动、策...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1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社会科学领域的制度变迁研究
(二)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流派及其制度变迁研究
(三)已有研究成果评析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二)研究方法
四、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新制度主义制度变迁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制度变迁的概念基石
(一)制度的概念与类型
(二)制度变迁的概念与类型
二、制度变迁的前提假定
(一)各流派早期的行动者假定
(二)制度变迁研究中的行动者假定
三、制度变迁的分析维度
(一)制度变迁的动力来源:环境、行动者、制度及其整合
(二)制度变迁的过程与机制:权力、观念、制度间关系及其整合
第二章 制度变迁的动力来源
一、外生变迁、内生变迁的视角
(一)外生变迁的动力来源
(二)内生变迁的动力来源
二、制度需求、制度供给的视角
(一)需求主导的制度变迁
(二)供给主导的制度变迁
三、制度变迁的触发条件:潜在动力何时发挥作用
(一)制度变迁的阻力
(二)关键节点及其生成
(三)政治机会与问题建构
(四)缓慢积累与临界点
第三章 权力在制度变迁中的角色
一、权力与新制度主义各流派
(一)各流派的权力观
(二)权力关系的可变性
二、有意的制度变迁与权力的作用方式
(一)关键行动者及其利益
(二)否决点、联盟与权力斗争
(三)权力主导的制度改革
三、分散的制度变迁与权力的作用方式
(一)正式制度的分散变迁
(二)非正式制度的分散变迁
第四章 观念在制度变迁中的角色
一、观念与新制度主义各流派
(一)各流派的观念转向
(二)观念研究与权力研究的关系
(三)观念的类型与承载者
二、有意的制度变迁与观念的作用方式
(一)制度危机与新观念的需求
(二)观念的竞争:话语与框架化
(三)观念与其他因素的互动
三、分散的制度变迁与观念的作用方式
(一)主观博弈模型的协同修正
(二)认知与制度的变异、选择、复制
第五章 制度间关系在制度变迁中的角色
一、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与制度变迁
(一)非正式制度的类型
(二)非正式制度对正式制度变迁的影响
(三)正式制度对非正式制度变迁的影响
二、制度冲突、制度互补与制度变迁
(一)制度冲突及其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二)制度互补及其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三、制度层次性与制度变迁
(一)制度的分层
(二)制度层次性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第六章 新制度主义制度变迁研究的展望
一、路径依赖对制度变迁研究的挑战及其应对
(一)路径依赖的传统解释
(二)整合路径依赖与制度变迁:进展与展望
二、结构——能动关系对制度变迁研究的挑战及其应对
(一)各流派早期对结构或能动的偏向
(二)整合结构与能动:进展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制度变迁中的时间与结构:新中国户籍制度的演化[J]. 释启鹏.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9(01)
[2]观念、制度与政治秩序:解释政治变迁的综合模型[J]. 罗伯特·利伯曼,马雪松. 比较政治学研究. 2018(02)
[3]马奇与欧森的新制度主义遗产——评Rediscovering Institutions:The Organizational Basis of Politics[J]. 马雪松. 公共管理评论. 2018(03)
[4]社会科学中的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一项学科史考察[J]. 马雪松. 比较政治学研究. 2018(01)
[5]历史制度主义的渐进性制度变迁理论——兼论其在中国的适用性[J]. 马得勇.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8(05)
[6]政策问题何以界定:西方的研究与审视[J]. 李强彬,李若凡. 党政研究. 2018(05)
[7]路径依赖、关键节点与北极理事会的制度变迁——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J]. 王晨光.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18(04)
[8]间断—均衡理论:探究政策过程中的稳定与变迁逻辑[J]. 李文钊.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8(02)
[9]规制、规范与认知:制度变迁的三种解释路径[J]. 张贤明,崔珊珊. 理论探讨. 2018(01)
[10]局限与应对: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制度变迁研究[J]. 崔珊珊. 湖北社会科学. 2017(11)
博士论文
[1]制度变迁的历史与逻辑—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D]. 段宇波.山西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079040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1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社会科学领域的制度变迁研究
(二)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流派及其制度变迁研究
(三)已有研究成果评析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二)研究方法
四、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新制度主义制度变迁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制度变迁的概念基石
(一)制度的概念与类型
(二)制度变迁的概念与类型
二、制度变迁的前提假定
(一)各流派早期的行动者假定
(二)制度变迁研究中的行动者假定
三、制度变迁的分析维度
(一)制度变迁的动力来源:环境、行动者、制度及其整合
(二)制度变迁的过程与机制:权力、观念、制度间关系及其整合
第二章 制度变迁的动力来源
一、外生变迁、内生变迁的视角
(一)外生变迁的动力来源
(二)内生变迁的动力来源
二、制度需求、制度供给的视角
(一)需求主导的制度变迁
(二)供给主导的制度变迁
三、制度变迁的触发条件:潜在动力何时发挥作用
(一)制度变迁的阻力
(二)关键节点及其生成
(三)政治机会与问题建构
(四)缓慢积累与临界点
第三章 权力在制度变迁中的角色
一、权力与新制度主义各流派
(一)各流派的权力观
(二)权力关系的可变性
二、有意的制度变迁与权力的作用方式
(一)关键行动者及其利益
(二)否决点、联盟与权力斗争
(三)权力主导的制度改革
三、分散的制度变迁与权力的作用方式
(一)正式制度的分散变迁
(二)非正式制度的分散变迁
第四章 观念在制度变迁中的角色
一、观念与新制度主义各流派
(一)各流派的观念转向
(二)观念研究与权力研究的关系
(三)观念的类型与承载者
二、有意的制度变迁与观念的作用方式
(一)制度危机与新观念的需求
(二)观念的竞争:话语与框架化
(三)观念与其他因素的互动
三、分散的制度变迁与观念的作用方式
(一)主观博弈模型的协同修正
(二)认知与制度的变异、选择、复制
第五章 制度间关系在制度变迁中的角色
一、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与制度变迁
(一)非正式制度的类型
(二)非正式制度对正式制度变迁的影响
(三)正式制度对非正式制度变迁的影响
二、制度冲突、制度互补与制度变迁
(一)制度冲突及其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二)制度互补及其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三、制度层次性与制度变迁
(一)制度的分层
(二)制度层次性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第六章 新制度主义制度变迁研究的展望
一、路径依赖对制度变迁研究的挑战及其应对
(一)路径依赖的传统解释
(二)整合路径依赖与制度变迁:进展与展望
二、结构——能动关系对制度变迁研究的挑战及其应对
(一)各流派早期对结构或能动的偏向
(二)整合结构与能动:进展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制度变迁中的时间与结构:新中国户籍制度的演化[J]. 释启鹏.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9(01)
[2]观念、制度与政治秩序:解释政治变迁的综合模型[J]. 罗伯特·利伯曼,马雪松. 比较政治学研究. 2018(02)
[3]马奇与欧森的新制度主义遗产——评Rediscovering Institutions:The Organizational Basis of Politics[J]. 马雪松. 公共管理评论. 2018(03)
[4]社会科学中的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一项学科史考察[J]. 马雪松. 比较政治学研究. 2018(01)
[5]历史制度主义的渐进性制度变迁理论——兼论其在中国的适用性[J]. 马得勇.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8(05)
[6]政策问题何以界定:西方的研究与审视[J]. 李强彬,李若凡. 党政研究. 2018(05)
[7]路径依赖、关键节点与北极理事会的制度变迁——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J]. 王晨光.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18(04)
[8]间断—均衡理论:探究政策过程中的稳定与变迁逻辑[J]. 李文钊.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8(02)
[9]规制、规范与认知:制度变迁的三种解释路径[J]. 张贤明,崔珊珊. 理论探讨. 2018(01)
[10]局限与应对: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制度变迁研究[J]. 崔珊珊. 湖北社会科学. 2017(11)
博士论文
[1]制度变迁的历史与逻辑—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D]. 段宇波.山西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0790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307904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