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思想评论论文 >

临济义玄禅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22 17:19
  禅宗作为中国佛教的重要宗派,如今依旧有着一定的号召力与影响力。其内在的发展动力在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水乳交融。晚唐前后由南宗禅分化出的五个宗派表现出了当时禅宗发展的大趋势。五宗之一的临济宗在建立初期便得到了当时民众的普遍认可,其法嗣延续至今从未断绝,是禅宗中尤其具有代表性的宗派。临济义玄作为临济宗的开山鼻祖,其思想是临济宗开山立派的基础。了解临济义玄的禅学思想是理解临济宗、禅宗很好的切入口。本文从临济义玄禅学思想的发展过程、来源、具体内容以及地位与贡献四个大方向进行论述。在具体内容部分又分为修行前提、修行风格、开悟方式、教化手段、最终境界五个层面,期望能在正确解读临济义玄禅学的同时对其思想的现代价值进行探究。义玄禅师修行思想的重要前提是人的“一念心”。它是一切事物与佛法发生的源头。若人能够认识此“一念心”,便可与佛无异。由此奠定了其返心求佛的修行路径。在践行这条路径之前,还需具备自信自肯的心理条件。条件与路径皆备,接下来便是等待“顿悟”这一跨越的过程的到来。然而学人根机有利钝之分,自我修行易入歧途,所以义玄禅师提出了以临济宾主句为代表的诸多教化手段,以此来帮助学人达成“触类是道”的最终境... 

【文章来源】:大连理工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状况
        1.2.2 国外研究状况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临济宗的发展过程
    2.1 义玄禅师生平
    2.2 临济宗法嗣传承
        2.2.1 镇州三圣院慧然
        2.2.2 魏府兴化存奖
3 临济义玄禅学思想的来源
    3.1 大乘佛教
    3.2 江西洪州禅
4 临济义玄禅学思想的内容
    4.1 此心即佛:弥纶法界,丝发不立
    4.2 修行风格:自信自肯,返心求佛
        4.2.1 心理条件:自信自肯
        4.2.2 修行路径:返心求佛
    4.3 开悟方式:一朝自省,顿悟明心
    4.4 教化手段:大机大用,棒喝齐施
        4.4.1 棒喝兼施
        4.4.2 临济宾主句
    4.5 最终境界:触类是道
        4.5.1 出离轮回,不离世间
        4.5.2 一事也无,处处解脱
5 临济义玄禅学的地位与贡献
    5.1 对宋代禅宗的影响
    5.2 对宋代道教的影响
    5.3 对宋明儒学的影响
    5.4 对近现代中国佛教之复兴的影响
    5.5 现代价值探究
        5.5.1 为学之方的启示
        5.5.2 为师之法的启示
        5.5.3 为人之道的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论王重阳对时代精神的融摄与金元全真旨趣的形成[J]. 高丽杨.  中华文化论坛. 2018(09)
[2]杨岐方会对临济禅法的继承与发展[J]. 汪斌.  五台山研究. 2017(03)
[3]论“人文宗教”——中国宗教史的核心范畴与研究领域[J]. 李四龙.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3)
[4]临济义玄与洪州禅[J]. 欧阳镇.  地方文化研究. 2014(01)
[5]论临济宗人对“喝”的创新和超越[J]. 董群.  佛学研究. 2013(00)
[6]随处作主之道:临济义玄禅师思想的现代意义[J]. 竹中智泰.  佛学研究. 2013(00)
[7]日本战后《临济录》研究史评述[J]. 古胜亮,李玉梅.  佛学研究. 2013(00)
[8]临济义玄思想的道家渊源[J]. 贾占新.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6)
[9]临济禅法的禅思取向——“真正见解”[J]. 赖功欧.  教育文化论坛. 2011(04)
[10]“人间佛教”转型与禅宗在中国近现代佛教中的地位和作用[J]. 印顺.  五台山研究. 2008(03)

硕士论文
[1]临济义玄禅法思想研究[D]. 李杰.江西师范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0941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30941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c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