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礼经世视域下的张惠言易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07 02:05
张惠言是清代乾嘉朴学大师,被誉为“乾嘉易学三大家”。他在易学、礼学和词学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是研究这一时期经学和文学不可忽略的人物。张惠言是清代今文学的先导性人物之一。“今文经学者”这一词语表示经学上追求“微言大义”以及政治上有着强烈参与意愿的一批学者。在他古文家、词人、诗词论家、书法家、经学家的众多身份中,其底色的身份是今文经学家。作为一名将学术归宗为求道于虞氏《易》、郑氏《礼》的经学家,“求道”是真正理解张惠言学术的生命力所在的钥匙。张氏学术主旨是以礼经世,在此一以贯之的主旨下,他重新开发了郑玄礼学和虞翻易学的思想,认为六经都揭示了作为天地之序的礼。《易》的内容是阴阳消息,《礼》的内容是礼乐制度,《礼》、《易》两经是礼治的重要经典,两部经书以“象”实现了会通,并以各自所具有的礼象、易象表述出作为天地之序的礼。人的行为就在合乎易象“乾元用九”的过程中合于礼制。第一章张惠言的生平与著作。到张惠言生活的时代,明末清初的实学已经转换到“训诂明则古经明,古经明则贤人圣人之理义明”的治学之风。虽用训诂考据的方法研经,张惠言同当时的一流学者一样念念不忘学以治世的初心。他的家族及其本人与江南学术世...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综述
二、本文的研究立场与方法
第一章 张惠言的生平与著作
一、家庭环境
二、生平经历
三、易学著述
第二章 以礼经世的治易课题
一、实学大兴的时代思潮
二、常州地域的学术生态
三、现实治理的危机因素
第三章 乾元消息的易道图式
一、汉宋易道梳理
(一) 汉学的消息之道
(二) 理学的形上易道
二、张惠言乾元立消息的易道
(一) 以消息继承汉代易道
(二) 以乾元转化宋代易道
三、乾元消息之道的潜存、展开和回归
(一) 乾元潜存
(二) 乾元展开
(三) 乾元回归
第四章 礼象知易的解易进路
一、前代治易理路的反省批判
(一) 推象应事的逻辑
(二) 以理解易的弊端
(三) 术数之失的警醒
二、礼象知易进路的继承创新
(一) 易者礼象说的提出
(二) 郑易取象狭隘的弊端
(三) 虞易取象与郑氏礼象之互补
第五章 以礼经世的易学旨归
一、礼治典籍的厘定
(一) 《三礼》不足
(二) 易为礼治之书
二、彰显周代受命的易卦
三、易卦所蕴含的各类礼象举例
(一) 吉礼之象
(二) 凶礼之象
(三) 军礼之象
(四) 宾礼之象
(五) 嘉礼之象
第六章 乾元用九的经世期许
一、天人问题的易学解读
(一) 汉易的本天立人模式
(二) 宋易的内圣外王模式
(三) 张惠言的乾元用九模式
二、作《易》圣人视阈中的乾元用九
(一) 庖牺以变通治世
(二) 文王以敬德治世
(三) 孔子以正性命治世
三、乾元用九的现实实践
(一) 治理阶层的建构
(二) 民生与教化
第七章 张惠言学术成就与评价
一、疏通汉易颛门之学
二、易、礼会通的经世之学
三、以经学家而为文学
四、孤经绝学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论张惠言礼象解《易》的学术创新[J]. 陈凤英. 周易研究. 2019(04)
[2]儒家社会角色责任思想探赜[J]. 涂可国. 周易研究. 2019(04)
[3]《周易·大象传》的易学诠释视域[J]. 王新春. 孔子研究. 2019(03)
[4]之正与守正:汉、魏易学“贞”的诠释及天道内涵[J]. 陈凤英.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3)
[5]汉易的《周易》诠释视域与方法——以《周易集解》所集升卦诠释为例[J]. 王新春. 周易研究. 2019(02)
[6]汉易一系易家的《周易》诠释理路——以李鼎祚《周易集解》所集《大有》卦经传诠释为例[J]. 王新春. 中国哲学史. 2019(02)
[7]张惠言《易》学与晚清今文学[J]. 谷继明.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1)
[8]明清时期的徽州易学[J]. 陈居渊.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1)
[9]张惠言事迹新证[J]. 朱德慈. 文学遗产. 2018(05)
[10]《周易》的礼仪属性及其孝道观念[J]. 陈居渊. 周易研究. 2018(04)
博士论文
[1]消息视域下张惠言易学思想研究[D]. 苏建强.山东大学 2018
[2]西汉易学卦气说研究[D]. 刘春雷.山东大学 2016
[3]俞琰易学研究[D]. 高新满.山东大学 2012
[4]《易纬》易学思想研究[D]. 崔朝辅.山东大学 2011
[5]西汉孟、焦、京易学新探[D]. 张文智.山东大学 2010
[6]荀爽易学研究[D]. 王棋.山东大学 2009
[7]汉代谶纬天论研究[D]. 朱玉周.山东大学 2007
[8]周易古礼研究[D]. 兰甲云.湖南大学 2007
[9]今、帛、竹书《周易》卦序研究[D]. 李尚信.山东大学 2007
[10]汉易象数学研究[D]. 井海明.山东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张惠言《仪礼图·丧服表》研究[D]. 朱一.江西师范大学 2015
[2]《易纬》“卦气”说新探[D]. 宋端正.曲阜师范大学 2012
[3]象数易学视域下的两汉自然哲学之研究[D]. 李烁.山东大学 2011
[4]张惠言学术渊源研究[D]. 周茂仲.扬州大学 2011
[5]论常州词派的起源与常州经学之关系[D]. 马子尧.山东大学 2011
[6]早期常州词派与毗陵张氏家族文化研究[D]. 黄晓丹.苏州大学 2007
[7]帛书《易传》诠释理路论要[D]. 张克宾.山东大学 2007
[8]张惠言研究[D]. 赵静.四川大学 2004
[9]张惠言研究[D]. 董俊珏.苏州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215621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综述
二、本文的研究立场与方法
第一章 张惠言的生平与著作
一、家庭环境
二、生平经历
三、易学著述
第二章 以礼经世的治易课题
一、实学大兴的时代思潮
二、常州地域的学术生态
三、现实治理的危机因素
第三章 乾元消息的易道图式
一、汉宋易道梳理
(一) 汉学的消息之道
(二) 理学的形上易道
二、张惠言乾元立消息的易道
(一) 以消息继承汉代易道
(二) 以乾元转化宋代易道
三、乾元消息之道的潜存、展开和回归
(一) 乾元潜存
(二) 乾元展开
(三) 乾元回归
第四章 礼象知易的解易进路
一、前代治易理路的反省批判
(一) 推象应事的逻辑
(二) 以理解易的弊端
(三) 术数之失的警醒
二、礼象知易进路的继承创新
(一) 易者礼象说的提出
(二) 郑易取象狭隘的弊端
(三) 虞易取象与郑氏礼象之互补
第五章 以礼经世的易学旨归
一、礼治典籍的厘定
(一) 《三礼》不足
(二) 易为礼治之书
二、彰显周代受命的易卦
三、易卦所蕴含的各类礼象举例
(一) 吉礼之象
(二) 凶礼之象
(三) 军礼之象
(四) 宾礼之象
(五) 嘉礼之象
第六章 乾元用九的经世期许
一、天人问题的易学解读
(一) 汉易的本天立人模式
(二) 宋易的内圣外王模式
(三) 张惠言的乾元用九模式
二、作《易》圣人视阈中的乾元用九
(一) 庖牺以变通治世
(二) 文王以敬德治世
(三) 孔子以正性命治世
三、乾元用九的现实实践
(一) 治理阶层的建构
(二) 民生与教化
第七章 张惠言学术成就与评价
一、疏通汉易颛门之学
二、易、礼会通的经世之学
三、以经学家而为文学
四、孤经绝学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论张惠言礼象解《易》的学术创新[J]. 陈凤英. 周易研究. 2019(04)
[2]儒家社会角色责任思想探赜[J]. 涂可国. 周易研究. 2019(04)
[3]《周易·大象传》的易学诠释视域[J]. 王新春. 孔子研究. 2019(03)
[4]之正与守正:汉、魏易学“贞”的诠释及天道内涵[J]. 陈凤英.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3)
[5]汉易的《周易》诠释视域与方法——以《周易集解》所集升卦诠释为例[J]. 王新春. 周易研究. 2019(02)
[6]汉易一系易家的《周易》诠释理路——以李鼎祚《周易集解》所集《大有》卦经传诠释为例[J]. 王新春. 中国哲学史. 2019(02)
[7]张惠言《易》学与晚清今文学[J]. 谷继明.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1)
[8]明清时期的徽州易学[J]. 陈居渊.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1)
[9]张惠言事迹新证[J]. 朱德慈. 文学遗产. 2018(05)
[10]《周易》的礼仪属性及其孝道观念[J]. 陈居渊. 周易研究. 2018(04)
博士论文
[1]消息视域下张惠言易学思想研究[D]. 苏建强.山东大学 2018
[2]西汉易学卦气说研究[D]. 刘春雷.山东大学 2016
[3]俞琰易学研究[D]. 高新满.山东大学 2012
[4]《易纬》易学思想研究[D]. 崔朝辅.山东大学 2011
[5]西汉孟、焦、京易学新探[D]. 张文智.山东大学 2010
[6]荀爽易学研究[D]. 王棋.山东大学 2009
[7]汉代谶纬天论研究[D]. 朱玉周.山东大学 2007
[8]周易古礼研究[D]. 兰甲云.湖南大学 2007
[9]今、帛、竹书《周易》卦序研究[D]. 李尚信.山东大学 2007
[10]汉易象数学研究[D]. 井海明.山东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张惠言《仪礼图·丧服表》研究[D]. 朱一.江西师范大学 2015
[2]《易纬》“卦气”说新探[D]. 宋端正.曲阜师范大学 2012
[3]象数易学视域下的两汉自然哲学之研究[D]. 李烁.山东大学 2011
[4]张惠言学术渊源研究[D]. 周茂仲.扬州大学 2011
[5]论常州词派的起源与常州经学之关系[D]. 马子尧.山东大学 2011
[6]早期常州词派与毗陵张氏家族文化研究[D]. 黄晓丹.苏州大学 2007
[7]帛书《易传》诠释理路论要[D]. 张克宾.山东大学 2007
[8]张惠言研究[D]. 赵静.四川大学 2004
[9]张惠言研究[D]. 董俊珏.苏州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2156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3215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