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思想评论论文 >

凌廷堪学术交游与礼学思想形成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07 19:24
  凌廷堪是乾嘉考据学后期的一位礼学学者。其一生治学以礼学为主,时人治礼学者无出其右。凌廷堪的礼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与凌氏本人一生的学术交流密切相关。也与当时社会崇礼思潮的涌动密切。作为考据学的重要内容,考证礼学在当时社会引起了诸多儒家学者的关注,凌氏亦是如此。凌氏礼学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与学术背景,是考据学大盛和崇礼思潮的一个结果,也与凌廷堪个人的生平学术交往关系密切。凌氏一生交往的朋友圈范围极广。出生于江苏海州,青年时入扬州,与扬州派学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后入京都,和京师学人以及官员相交甚好,游历各地时,与地方为官和幕僚的学者讨论学术。中年后在安徽做官,和徽籍学者探讨学术,又受到徽籍学者的深刻影响。乾嘉学派皖派传人王念孙、孔广森、任大椿等人与凌廷堪过从甚密;吴中学派的再传弟子江藩是凌廷堪的好友;扬州学派的阮元是凌廷堪一生的知己,汪中是凌氏敬重的前辈学者;京师学者官员翁方纲是凌廷堪的恩师,在学业上对凌氏指导意义极大;史学家邵晋涵、钱大昕对凌氏青眼相加;桐城派姚鼐与凌氏争论激烈。这些交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凌氏学术思想的形成,对于其礼学思想的形成至关重要。乾嘉考据学由最初的重考据到后来... 

【文章来源】:宁夏大学宁夏回族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课题的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框架
    五、史料的应用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考据学的大盛与崇礼思潮的出现
    第一节 乾嘉考据学大盛的动因
    第二节 崇礼思潮的出现
第二章 凌廷堪的学术交流网络的形成
    第一节 凌廷堪与扬州学人之关系
    第二节 凌廷堪的京师朋友圈
    第三节 凌氏幕僚生涯与宁国府学教授任职期间的学术交往
第三章 凌廷堪礼学思想的形成与推广
    第一节 凌廷堪礼学思想的形成
    第二节 凌廷堪礼学思想的推广
第四章 凌氏交游活动与其学术思想形成之关系
    第一节 凌氏交游诸学者对凌氏礼学思想之影响
    第二节 凌氏交游诸学者对凌氏其它学术之影响
余论凌廷堪与“汉宋之争”之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个人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属辞比事 以例释礼——自朱熹以来徽派礼学家治礼之特色[J]. 张帅.  求索. 2018(02)
[2]清代“汉宋之争”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张循.  兰州学刊. 2016(09)
[3]汉宋之争与《四库全书总目》的修撰[J]. 王园园,许超杰.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8)
[4]论戴震礼学研究的特色与影响[J]. 徐道彬.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1)
[5]凌廷堪《荀卿颂》与荀学的清际转型[J]. 郎镝.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8)
[6]君子和而不同——扬州学派内部文学观的差异[J]. 顾农.  中国典籍与文化. 2014(03)
[7]清中期的礼学研究与荀学复兴——以汪中与凌廷堪的相关思想为中心[J]. 毛国民.  哲学研究. 2014(06)
[8]凌廷堪《校礼堂文集》提要[J]. 井超.  大众文艺. 2014(10)
[9]乾嘉学术对政治的反拨——以凌廷堪、焦循、阮元为中心[J]. 王法周.  史学月刊. 2014(02)
[10]乾嘉考据学家与桐城派关系考论[J]. 漆永祥.  文学遗产. 2014(01)

博士论文
[1]论十九世纪清代的汉宋之争[D]. 张循.复旦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在汉学与宋学之间[D]. 郑肃楠.西南政法大学 2014
[2]凌廷堪词研究[D]. 靳晓冰.安庆师范学院 2013
[3]凌廷堪《礼经释例》研究[D]. 李富侠.安徽大学 2013
[4]桐城派与嘉道时期的理学[D]. 褚宏霞.曲阜师范大学 2010
[5]试论晚清汉学与宋学的关系[D]. 袁刚.西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2171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32171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4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