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罗蒂的对话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08 09:32
罗蒂生前并未以专题研究的形式系统呈现自己的对话思想,并且,国内外学者尚未就此做体系化的爬梳与整理工作。然而,罗蒂的对话思想与其提出的后哲学文化思想主旨趋同,也氤氲着实用主义的实践精神与追求,因此,它是罗蒂哲学思想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是理解罗蒂哲学思想的新维度与新视野,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罗蒂的对话思想概念释义为起点来勾勒对话思想的全貌。罗蒂曾在著述中提出对话哲学的概念,这极易与本研究关注的对话思想概念相混淆。其实,他所谓的对话哲学是与分析哲学相对照的一个范畴,它脱胎于大陆哲学,却被罗蒂视为大陆哲学的替代者,因为它有助于修正长久以来世人对分析哲学和大陆哲学形成的偏见。为此,罗蒂推崇对话哲学而疏离分析哲学。相形之下,罗蒂论域中的对话是指人们从历史的语境出发,以语词为载体,通过主体间自由的交流,促进视野融合进而达成有限共识的实践活动。对话思想则是指根据历史主义的哲学立场,对主体间开展的对话活动进行界说和阐释的理论。对镜式哲学的批判是对话的前提之一。罗蒂因循“反本质主义→反表象主义→反基础主义”的解构路径,旨在证明本质主义的困境导致表象很难相符于本质,批判了符合论的真理观,驳斥了表...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1.1 罗蒂哲学研究现状
1.1.2 罗蒂对话思想研究现状
1.2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 研究意义
第2章 罗蒂的对话思想释义
2.1 与分析哲学相呼应的对话哲学
2.2 聚焦于主体间交流的对话思想
第3章 对话的前提
3.1 对镜式哲学的批判
3.1.1 反本质主义
3.1.2 反表象主义
3.1.3 反基础主义
3.1.4 贯穿于对话环节的批判立场
3.2 种族中心论
3.2.1 种族中心论的理论基石
3.2.2 种族中心论的内涵
3.2.3 种族中心论为对话提供的支撑作用
第4章 对话的途径
4.1 宏观的途径
4.2 中观的途径
4.2.1 小说
4.2.2 诗歌
4.3 微观的途径
4.3.1 纳博科夫的小说
4.3.2 奥威尔的小说
4.3.3 普鲁斯特的小说
第5章 对话的原则
5.1 说服原则的来源
5.2 说服原则的哲学依据
5.3 说服原则的主要内容
第6章 对话的目标
6.1 文化层面的目标:后哲学文化
6.1.1 后哲学文化的涵义
6.1.2 文学文化的繁荣
6.2 社会层面的目标:协同性与团结
6.2.1 协同性
6.2.2 团结
6.3 个人层面的目标:编织信念之网
6.3.1 信念之网的理论来源
6.3.2 自我:无中心的信念之网
6.3.3 信念之网的融贯性
6.4 伦理层面的目标:道德进步
6.4.1 道德进步释义
6.4.2 道德进步的具象化
第7章 罗蒂对话思想的局限性和启示
7.1 罗蒂对话思想的局限性
7.1.1 非此即彼的激进思维模式
7.1.2 诸多不自洽的对话前提
7.1.3 言之过誉的文学描述
7.2 罗蒂对话思想的当代启示
7.2.1 注重实践的哲学研究
7.2.2 文学可充盈未知的X
7.2.3 对话筑就社会团结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语言哲学的激进潜能——当代左派哲学语境下的维特根斯坦[J]. 黄玮杰. 哲学研究. 2017(12)
[2]“做”以成人:人之存在论问题中的工程存在论意蕴[J]. 张秀华. 哲学研究. 2017(11)
[3]传统哲学之维——罗蒂的后现代哲学观之批判[J]. 严春友. 社会科学论坛. 2017(11)
[4]哲学直觉方法的合理性之争[J]. 曹剑波. 世界哲学. 2017(06)
[5]论罗蒂的对话哲学[J]. 王振林,梅涛. 理论探讨. 2017(04)
[6]尼采和罗蒂的隐喻真理观之比较[J]. 陈四海.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1)
[7]从同化到多元:二战后美国印第安人教育政策及其制度特征[J]. 胡玉萍. 民族教育研究. 2015(05)
[8]后形而上学视域中理查德·罗蒂的小说伦理[J]. 殷振文.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3)
[9]诗性文化与理查德·罗蒂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想[J]. 殷振文. 理论界. 2013(08)
[10]论罗蒂的“自由主义的反讽主义者”[J]. 李晓林. 社会科学论坛. 2012(10)
本文编号:3218159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1.1 罗蒂哲学研究现状
1.1.2 罗蒂对话思想研究现状
1.2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 研究意义
第2章 罗蒂的对话思想释义
2.1 与分析哲学相呼应的对话哲学
2.2 聚焦于主体间交流的对话思想
第3章 对话的前提
3.1 对镜式哲学的批判
3.1.1 反本质主义
3.1.2 反表象主义
3.1.3 反基础主义
3.1.4 贯穿于对话环节的批判立场
3.2 种族中心论
3.2.1 种族中心论的理论基石
3.2.2 种族中心论的内涵
3.2.3 种族中心论为对话提供的支撑作用
第4章 对话的途径
4.1 宏观的途径
4.2 中观的途径
4.2.1 小说
4.2.2 诗歌
4.3 微观的途径
4.3.1 纳博科夫的小说
4.3.2 奥威尔的小说
4.3.3 普鲁斯特的小说
第5章 对话的原则
5.1 说服原则的来源
5.2 说服原则的哲学依据
5.3 说服原则的主要内容
第6章 对话的目标
6.1 文化层面的目标:后哲学文化
6.1.1 后哲学文化的涵义
6.1.2 文学文化的繁荣
6.2 社会层面的目标:协同性与团结
6.2.1 协同性
6.2.2 团结
6.3 个人层面的目标:编织信念之网
6.3.1 信念之网的理论来源
6.3.2 自我:无中心的信念之网
6.3.3 信念之网的融贯性
6.4 伦理层面的目标:道德进步
6.4.1 道德进步释义
6.4.2 道德进步的具象化
第7章 罗蒂对话思想的局限性和启示
7.1 罗蒂对话思想的局限性
7.1.1 非此即彼的激进思维模式
7.1.2 诸多不自洽的对话前提
7.1.3 言之过誉的文学描述
7.2 罗蒂对话思想的当代启示
7.2.1 注重实践的哲学研究
7.2.2 文学可充盈未知的X
7.2.3 对话筑就社会团结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语言哲学的激进潜能——当代左派哲学语境下的维特根斯坦[J]. 黄玮杰. 哲学研究. 2017(12)
[2]“做”以成人:人之存在论问题中的工程存在论意蕴[J]. 张秀华. 哲学研究. 2017(11)
[3]传统哲学之维——罗蒂的后现代哲学观之批判[J]. 严春友. 社会科学论坛. 2017(11)
[4]哲学直觉方法的合理性之争[J]. 曹剑波. 世界哲学. 2017(06)
[5]论罗蒂的对话哲学[J]. 王振林,梅涛. 理论探讨. 2017(04)
[6]尼采和罗蒂的隐喻真理观之比较[J]. 陈四海.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1)
[7]从同化到多元:二战后美国印第安人教育政策及其制度特征[J]. 胡玉萍. 民族教育研究. 2015(05)
[8]后形而上学视域中理查德·罗蒂的小说伦理[J]. 殷振文.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3)
[9]诗性文化与理查德·罗蒂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想[J]. 殷振文. 理论界. 2013(08)
[10]论罗蒂的“自由主义的反讽主义者”[J]. 李晓林. 社会科学论坛. 2012(10)
本文编号:32181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3218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