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大学生就业力提升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29 12:22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持续推行,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820万人左右,2019年预计将达834万人,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高等院校虽然持续关注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但过分强调就业率、薪酬福利对就业质量的重要性,对大学生就业力的提升重视不够。基于此,研究从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出发,关注大学生就业力的提升。这不仅有利于丰富就业力相关理论体系,实现就业力研究的本土化,而且有利于深化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就业力的认识,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论文综合运用理论演绎、实地调研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就业力相关理论、提升大学生就业力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进行了研究。在对大量文献资料进行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文章对大学生就业力的内涵、构成等予以概述,并介绍了就业力的相关理论。研究表明就业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的含义可随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延伸,它是个体获得、保有与适应工作的能力;大学生就业力是个体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将外在的知识内化为个人获取、保有和适应工作的能力,主要由自我发展能力、求职应聘能力与职场适应能力这三个核心要素组...
【文章来源】: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1.2.2 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就业力相关概念及其理论解释
2.1 大学生就业力概述
2.1.1 大学生就业力的内涵
2.1.2 确定大学生就业力组成的原则
2.1.3 大学生就业力的核心要素
2.2 就业力相关理论解释
2.2.1 马克思论个人职业发展
2.2.2 奈特和约克的USEM就业力模型
2.2.3 霍兰德的职业人格类型理论
2.2.4 明尼苏达工作适应理论
第3章 大学生就业力及就业力提升工作的现状与分析
3.1 大学生就业力及就业力提升工作调查
3.1.1 调查对象与工具
3.1.2 调查结果
3.2 大学生就业力提升存在的问题
3.2.1 自我发展能力较低
3.2.2 求职应聘能力相对较弱
3.2.3 职业适应能力有待提高
3.3 大学生就业力提升存在困境的成因
3.3.1 人才培养观念及模式更新较滞后
3.3.2 就业指导内容、方法及途径欠丰富
3.3.3 实践教学内容相对陈旧
3.3.4 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及就业主体意识不强
第4章 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路径选择
4.1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4.1.1 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
4.1.2 实行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4.1.3 不断更新专业与课程设置
4.2 加强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提升大学生的求职择业能力
4.2.1 建立健全立体化多层次的职业发展教育体系
4.2.2 实施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就业指导
4.2.3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职业指导活动
4.3 拓展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4.3.1 广泛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推行“双师制”
4.3.2 利用校内资源丰富见习实习实训
4.3.3 充分开展校企合作深化产学研融合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研课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学—城市研究院的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J]. 百里清风.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2]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的理念及路径研究[J]. 万浩. 西部学刊. 2018(11)
[3]地方高校实践教学问题及对策[J]. 李俊青. 河南农业. 2018(27)
[4]基于供给侧改革的文科硕士生就业力提升研究[J]. 王琪琪. 大庆社会科学. 2018(04)
[5]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探索[J]. 张吉军.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8(05)
[6]“95后”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J]. 田庆军,贾楠.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8(02)
[7]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在校企合作中的应用[J]. 练续行. 职业. 2018(11)
[8]社会需求视角下的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以武汉大学工科生为例[J]. 谢献谋,刘光明.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8(01)
[9]大学生就业能力:要素、结构与培育路径[J]. 龚勋,蔡太生. 江苏高教. 2018(01)
[10]就业力:一个元问题的逻辑向度[J]. 何二毛.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6)
博士论文
[1]中国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D]. 郭欣.吉林大学 2017
[2]高校辅导员职业价值观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D]. 马英.大连理工大学 2017
[3]大学生村官的工作适应研究[D]. 刘轩.苏州大学 2015
[4]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供需分析及提升研究[D]. 闫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3
[5]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的研究[D]. 施炜.中国矿业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培养研究[D]. 王倩.武汉理工大学 2015
[2]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研究[D]. 赵娟.苏州大学 2013
[3]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工程研究[D]. 马瑜.武汉工程大学 2013
[4]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广州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D]. 王君卿.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5]高职生所学专业、职业选择和职业倾向的一致性与未来规划[D]. 陈硕.山东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413700
【文章来源】: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1.2.2 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就业力相关概念及其理论解释
2.1 大学生就业力概述
2.1.1 大学生就业力的内涵
2.1.2 确定大学生就业力组成的原则
2.1.3 大学生就业力的核心要素
2.2 就业力相关理论解释
2.2.1 马克思论个人职业发展
2.2.2 奈特和约克的USEM就业力模型
2.2.3 霍兰德的职业人格类型理论
2.2.4 明尼苏达工作适应理论
第3章 大学生就业力及就业力提升工作的现状与分析
3.1 大学生就业力及就业力提升工作调查
3.1.1 调查对象与工具
3.1.2 调查结果
3.2 大学生就业力提升存在的问题
3.2.1 自我发展能力较低
3.2.2 求职应聘能力相对较弱
3.2.3 职业适应能力有待提高
3.3 大学生就业力提升存在困境的成因
3.3.1 人才培养观念及模式更新较滞后
3.3.2 就业指导内容、方法及途径欠丰富
3.3.3 实践教学内容相对陈旧
3.3.4 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及就业主体意识不强
第4章 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路径选择
4.1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4.1.1 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
4.1.2 实行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4.1.3 不断更新专业与课程设置
4.2 加强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提升大学生的求职择业能力
4.2.1 建立健全立体化多层次的职业发展教育体系
4.2.2 实施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就业指导
4.2.3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职业指导活动
4.3 拓展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4.3.1 广泛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推行“双师制”
4.3.2 利用校内资源丰富见习实习实训
4.3.3 充分开展校企合作深化产学研融合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研课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学—城市研究院的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J]. 百里清风.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2]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的理念及路径研究[J]. 万浩. 西部学刊. 2018(11)
[3]地方高校实践教学问题及对策[J]. 李俊青. 河南农业. 2018(27)
[4]基于供给侧改革的文科硕士生就业力提升研究[J]. 王琪琪. 大庆社会科学. 2018(04)
[5]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探索[J]. 张吉军.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8(05)
[6]“95后”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J]. 田庆军,贾楠.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8(02)
[7]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在校企合作中的应用[J]. 练续行. 职业. 2018(11)
[8]社会需求视角下的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以武汉大学工科生为例[J]. 谢献谋,刘光明.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8(01)
[9]大学生就业能力:要素、结构与培育路径[J]. 龚勋,蔡太生. 江苏高教. 2018(01)
[10]就业力:一个元问题的逻辑向度[J]. 何二毛.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6)
博士论文
[1]中国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D]. 郭欣.吉林大学 2017
[2]高校辅导员职业价值观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D]. 马英.大连理工大学 2017
[3]大学生村官的工作适应研究[D]. 刘轩.苏州大学 2015
[4]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供需分析及提升研究[D]. 闫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3
[5]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的研究[D]. 施炜.中国矿业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培养研究[D]. 王倩.武汉理工大学 2015
[2]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研究[D]. 赵娟.苏州大学 2013
[3]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工程研究[D]. 马瑜.武汉工程大学 2013
[4]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广州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D]. 王君卿.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5]高职生所学专业、职业选择和职业倾向的一致性与未来规划[D]. 陈硕.山东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4137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3413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