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药物识毒警戒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30 16:25
目的从药物警戒的角度对《本草纲目》进行研究,挖掘整理其中蕴含的中药药物警戒思想和实践经验。方法用传统文献和数据挖掘的研究方法,对《本草纲目》190余万字文献内容进分类整理,重点总结归纳其关于识毒的思想内涵,并且对毒性药物最多的草部药进行药性与毒性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本草纲目》识毒警戒思想集中体现在对药性的认识上,文献集中在"气味"条目之下,以探讨药物毒性和相互关系为核心。结论《本草纲目》对药性的认识十分重视药物的毒性,且强调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草部药物为对象,应用数据挖掘中关联规则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辛味与"有毒"密切相关,苦寒的药物更容易和其他药物发生禁忌反恶解毒等相互作用。
【文章来源】:中国药物警戒. 2019,16(06)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毒药在各部药物中的百分比情况Figure1Percentageoftoxicantsinvariousclassifications
中国药物警戒第16卷第6期2019年6月June,2019,Vol.16,No.6图2有负向性关系的药物在各部药物中的百分比情况Figure2Percentageofdrugswithnegativerelationshipinvariousclassifications用中绝大部分情况都是复方用药,只有充分了解这些配伍禁忌,才可以做到临床使用中对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的防范和预警。不仅如此,还可以有目的的利用负向性关系实现药物之间的相互制约,进而取得积极的效果。比如利用相畏相杀关系对药物进行炮制加工,利用制、伏关等解毒关系对中毒情况进行解救。2《本草纲目》药物药性信息的数据挖掘中药药性理论是在人们与疾病对抗的过程中,对中药的作用特性逐步认识、分析、归纳,最终抽象、升华而成的理论系统[5]。是人们对药性的主观认识,是从主观感受到客观规律的演变,在数据支撑上稍显薄弱。现代循证学为这种规律的客观性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运用统计学理论对大量研究样本进行统计学分析,其结果就是必然规律的有力证据。因此,本研究以《本草纲目》中毒性药物及药物负向性关系都比较丰富的草部药物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挖掘中的关联规则分析法,探讨药性和禁忌反恶及解毒等相互作用之间存在的关系,以期发现一些规律。2.1研究方法关联规则可以反映一种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和关联性,属于数据挖掘的重要技术,用于从大量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数据项之间的相关关系[6-7]。研究中按“有”和“无”做二值量化,赋予所选取药物的禁忌反恶及解毒等相互作用;将多值量化赋予所选取药物的药性取值,并将量化结果构成项集。每种药物的药性和相互作用取值构成的集合为一个事物T,再应将这些数据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识毒-用毒-防毒-解毒”实践的中药药物警戒思想[J]. 张冰,林志健,张晓朦. 中国中药杂志. 2017(10)
[2]中药药物警戒思想的挖掘与实践[J]. 张冰,林志健,张晓朦,金锐.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16(07)
[3]四性、五味和归经对中药肝毒性预测价值的研究[J]. 刘红杰,李天昊,詹莎,陈灵修,崔会营,陈青山.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15(05)
[4]亦谈王世贞与李时珍《本草纲目》[J]. 高红勤.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01)
[5]基于药物相互作用探讨中药七情合和相反/相恶/相畏配伍禁忌作用模式与机制[J]. 段金廒,宿树兰,范欣生,钱大玮,唐于平,尚尔鑫,郭建明,刘培.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2(03)
[6]中药药性研究回顾与思考[J]. 王伽伯,金城,肖小河,赵艳玲.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8(07)
[7]中国传统药物警戒思想的历史沿革考证[J]. 吴嘉瑞,张冰. 中国药物警戒. 2006(05)
[8]数据挖掘综述[J]. 王光宏,蒋平.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2)
[9]药物警戒刍议[J]. 王大猷. 中国药物警戒. 2004(01)
[10]数据挖掘中的数据分类算法综述[J]. 刘红岩,陈剑,陈国青.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6)
本文编号:3416241
【文章来源】:中国药物警戒. 2019,16(06)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毒药在各部药物中的百分比情况Figure1Percentageoftoxicantsinvariousclassifications
中国药物警戒第16卷第6期2019年6月June,2019,Vol.16,No.6图2有负向性关系的药物在各部药物中的百分比情况Figure2Percentageofdrugswithnegativerelationshipinvariousclassifications用中绝大部分情况都是复方用药,只有充分了解这些配伍禁忌,才可以做到临床使用中对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的防范和预警。不仅如此,还可以有目的的利用负向性关系实现药物之间的相互制约,进而取得积极的效果。比如利用相畏相杀关系对药物进行炮制加工,利用制、伏关等解毒关系对中毒情况进行解救。2《本草纲目》药物药性信息的数据挖掘中药药性理论是在人们与疾病对抗的过程中,对中药的作用特性逐步认识、分析、归纳,最终抽象、升华而成的理论系统[5]。是人们对药性的主观认识,是从主观感受到客观规律的演变,在数据支撑上稍显薄弱。现代循证学为这种规律的客观性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运用统计学理论对大量研究样本进行统计学分析,其结果就是必然规律的有力证据。因此,本研究以《本草纲目》中毒性药物及药物负向性关系都比较丰富的草部药物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挖掘中的关联规则分析法,探讨药性和禁忌反恶及解毒等相互作用之间存在的关系,以期发现一些规律。2.1研究方法关联规则可以反映一种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和关联性,属于数据挖掘的重要技术,用于从大量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数据项之间的相关关系[6-7]。研究中按“有”和“无”做二值量化,赋予所选取药物的禁忌反恶及解毒等相互作用;将多值量化赋予所选取药物的药性取值,并将量化结果构成项集。每种药物的药性和相互作用取值构成的集合为一个事物T,再应将这些数据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识毒-用毒-防毒-解毒”实践的中药药物警戒思想[J]. 张冰,林志健,张晓朦. 中国中药杂志. 2017(10)
[2]中药药物警戒思想的挖掘与实践[J]. 张冰,林志健,张晓朦,金锐.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16(07)
[3]四性、五味和归经对中药肝毒性预测价值的研究[J]. 刘红杰,李天昊,詹莎,陈灵修,崔会营,陈青山.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15(05)
[4]亦谈王世贞与李时珍《本草纲目》[J]. 高红勤.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01)
[5]基于药物相互作用探讨中药七情合和相反/相恶/相畏配伍禁忌作用模式与机制[J]. 段金廒,宿树兰,范欣生,钱大玮,唐于平,尚尔鑫,郭建明,刘培.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2(03)
[6]中药药性研究回顾与思考[J]. 王伽伯,金城,肖小河,赵艳玲.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8(07)
[7]中国传统药物警戒思想的历史沿革考证[J]. 吴嘉瑞,张冰. 中国药物警戒. 2006(05)
[8]数据挖掘综述[J]. 王光宏,蒋平.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2)
[9]药物警戒刍议[J]. 王大猷. 中国药物警戒. 2004(01)
[10]数据挖掘中的数据分类算法综述[J]. 刘红岩,陈剑,陈国青.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6)
本文编号:34162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3416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