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倩电子作品与约翰·凯奇音乐哲学思想
发布时间:2021-10-27 20:22
周倩的电子音乐作品是在中国的音乐情境下所作,但于其作品中,却能发现受某位西方创作者音乐哲学影响的点。本篇论文主要通过周倩的创作思维和对其作品的分析来探究周倩的电子音乐,同时将其与约翰·凯奇的音乐哲学思想作比较。本文中首先分析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周倩为古筝和预制型电子音乐而作的5.1声道作品《曲水鸣韵》与为琵琶与预制型电子音乐而作的《涟漪》,探究其作品中声音材料形态组合的顺应性,并对其作品中大片段寂静因素运用的必要性及其作用作出说明。其次,通过对约翰·凯奇音乐哲学思想与其1960年于电视节目上所表演的<Water Walk>中非常规声音组合的对比分析,探究声音组合形态的顺应性。作为20世纪实验音乐的先锋,约翰·凯奇将声音提高到与乐音相等的地位,为后来的创作拓宽了思维。我将通过对中国当代几位电子音乐创作者的访问,了解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对于声音材料的选择、凝练与变形,以及寂静这一元素在电子音乐作品中的运用观及其存在的作用与必要性。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第二条在乐曲中占有较重角色地位的“持续型”声音片段位于全曲第一部分的??’”“”
第二章?周倩电子作品与约翰?凯奇音乐哲学思想??声音层次/、??’V,?八。。??1:?41?2:38?2:49?3:09?3:34?3:44?心??图2.??笔者在这一部分选定的“持续型”声音片段为声音构成极易分辨的三条:A--“颗??粒状持续”、B--低频“轰轰声”持续,及C--厚重的水声。之所以选定这三条音轨取??决于其持续时间长且以不同组合形式贯穿全曲。如下一次A出现是位于乐曲第三部??分6’40”处,随后B于底层缓缓进入,A做渐出处理,C再位于8’12”左右处置于B??材料之上,以与前相似的推动手法发展至乐曲结尾高潮点。??其次,笔者将古筝部分的滑奏也视为持续型的一种,相较于A、B、C三条旋律??片段长度上短了很多,但作用效果却有异曲同工之处。曲中滑奏技法演奏完毕后多横??向延伸至“脉冲型”材料,例如1’32”滑奏后接听似略低频水声的“脉冲型”声音材??料,随即带出“持续型”音轨B。如图3:??小??层次??/\/\/????????-?^对问??1;?32?1;?40??图3??16??
周倩电子作品与约翰?凯奇音乐哲学思想?第二章??时而滑奏之后运用单音“勾”、“抹”,实则也可视是“持续型”与“脉冲型”材??料的组合运用。??B.?“脉冲型”声音材料的“连接”作用??所谓“连接”作用,即“脉冲型”材料音头消逝后随即连带出不属于原“脉冲型”??声音材料自身的其他声音片段这样的过程。??在前文分析“持续型”片段中也有部分提及,几处“持续型”片段的出现都是由??短促的“脉冲型”材料连接出,并且在连接点做渐入渐出的细微处理,在音量上做到??平滑的互为补充(可见图1、2)。除此之外,笔者还要补充几处连接点“脉冲型”声??音片段。??第一处位于乐曲3’14”处片段。根据频率高低这一片段可分为三个层次:互为包??容的“持续型”片段B、C为底层c;古筝的旋律线条为中层b;而位于3’14”处出现、??持续1秒左右的刮弦声则单独为一层次一一a。a即为“脉冲型”片段,a后带出b,??同质音色透过演奏差异寻求音质的多变,继而古筝旋律可以持续发展、延续。如图??4.??个??层次??a?^?^??b?^?^?^?^??Vyww?^、/ww??3:14??图4??第二处位于乐曲第三部分的7’02”处。如图5,同样可将其分为三个层次:a为??古筝旋律线,前一句为原型,此次为第二次变化重复出现,在变化重复的过程中加入??17??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纵横联结中催生的创造性(二)——利用电子手段追寻声音变化的新可能[J]. 周倩,沈叶.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7(02)
[2]音色-音响的特质及其结构方式——萨丽亚藿《伊娥》剖析[J]. 周倩.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10(04)
[3]约翰·凯奇谈乐录[J]. 约翰·凯奇,威廉·达克沃斯,毕明辉.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7(02)
[4]音乐的意义:不确定性——一个音乐美学的话题[J]. 王唯.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1999(01)
硕士论文
[1]不确定性音乐研究[D]. 徐海贝.上海音乐学院 2015
[2]浅论约翰·凯奇的激进音乐思想与创作[D]. 白璐.辽宁师范大学 2015
[3]探索音乐的未来—约翰·凯奇音乐创作研究[D]. 张竞.天津音乐学院 2014
[4]以约翰·凯奇为代表的先锋音乐论[D]. 刘博.郑州大学 2011
[5]中国《易经》对约翰·凯奇偶然音乐的影响[D]. 黄军.武汉音乐学院 2009
本文编号:3462263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第二条在乐曲中占有较重角色地位的“持续型”声音片段位于全曲第一部分的??’”“”
第二章?周倩电子作品与约翰?凯奇音乐哲学思想??声音层次/、??’V,?八。。??1:?41?2:38?2:49?3:09?3:34?3:44?心??图2.??笔者在这一部分选定的“持续型”声音片段为声音构成极易分辨的三条:A--“颗??粒状持续”、B--低频“轰轰声”持续,及C--厚重的水声。之所以选定这三条音轨取??决于其持续时间长且以不同组合形式贯穿全曲。如下一次A出现是位于乐曲第三部??分6’40”处,随后B于底层缓缓进入,A做渐出处理,C再位于8’12”左右处置于B??材料之上,以与前相似的推动手法发展至乐曲结尾高潮点。??其次,笔者将古筝部分的滑奏也视为持续型的一种,相较于A、B、C三条旋律??片段长度上短了很多,但作用效果却有异曲同工之处。曲中滑奏技法演奏完毕后多横??向延伸至“脉冲型”材料,例如1’32”滑奏后接听似略低频水声的“脉冲型”声音材??料,随即带出“持续型”音轨B。如图3:??小??层次??/\/\/????????-?^对问??1;?32?1;?40??图3??16??
周倩电子作品与约翰?凯奇音乐哲学思想?第二章??时而滑奏之后运用单音“勾”、“抹”,实则也可视是“持续型”与“脉冲型”材??料的组合运用。??B.?“脉冲型”声音材料的“连接”作用??所谓“连接”作用,即“脉冲型”材料音头消逝后随即连带出不属于原“脉冲型”??声音材料自身的其他声音片段这样的过程。??在前文分析“持续型”片段中也有部分提及,几处“持续型”片段的出现都是由??短促的“脉冲型”材料连接出,并且在连接点做渐入渐出的细微处理,在音量上做到??平滑的互为补充(可见图1、2)。除此之外,笔者还要补充几处连接点“脉冲型”声??音片段。??第一处位于乐曲3’14”处片段。根据频率高低这一片段可分为三个层次:互为包??容的“持续型”片段B、C为底层c;古筝的旋律线条为中层b;而位于3’14”处出现、??持续1秒左右的刮弦声则单独为一层次一一a。a即为“脉冲型”片段,a后带出b,??同质音色透过演奏差异寻求音质的多变,继而古筝旋律可以持续发展、延续。如图??4.??个??层次??a?^?^??b?^?^?^?^??Vyww?^、/ww??3:14??图4??第二处位于乐曲第三部分的7’02”处。如图5,同样可将其分为三个层次:a为??古筝旋律线,前一句为原型,此次为第二次变化重复出现,在变化重复的过程中加入??17??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纵横联结中催生的创造性(二)——利用电子手段追寻声音变化的新可能[J]. 周倩,沈叶.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7(02)
[2]音色-音响的特质及其结构方式——萨丽亚藿《伊娥》剖析[J]. 周倩.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10(04)
[3]约翰·凯奇谈乐录[J]. 约翰·凯奇,威廉·达克沃斯,毕明辉.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7(02)
[4]音乐的意义:不确定性——一个音乐美学的话题[J]. 王唯.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1999(01)
硕士论文
[1]不确定性音乐研究[D]. 徐海贝.上海音乐学院 2015
[2]浅论约翰·凯奇的激进音乐思想与创作[D]. 白璐.辽宁师范大学 2015
[3]探索音乐的未来—约翰·凯奇音乐创作研究[D]. 张竞.天津音乐学院 2014
[4]以约翰·凯奇为代表的先锋音乐论[D]. 刘博.郑州大学 2011
[5]中国《易经》对约翰·凯奇偶然音乐的影响[D]. 黄军.武汉音乐学院 2009
本文编号:34622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3462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