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两伊战争诗歌中的殉难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19 17:38
两伊战争诗歌创作于1980-1988年伊朗-伊拉克战争期间,是伊朗众多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类型。这一时期,伊朗主流抗战诗人借助诗歌在伊朗社会广泛的群众基础,将诗歌和伊朗伊斯兰教什叶派中传统的殉难思想有机结合,以鼓励当时的伊朗士兵不畏牺牲、积极参战,促使殉难思想成为全国范围内高涨的民族情绪,成为一种民族认同。伊朗什叶派固有的侯赛因式殉难情结和苏菲神爱修行中对肉体和生命的漠视被战争诗人重重解读并应用到诗歌之中,全方位多角度地向社会宣扬殉难思想,使广大士兵接受并相信在战场上为国捐躯为最有意义的死亡,是现世生命价值的实现和后世精神灵魂的永恒,是无限靠近真主和所爱之人的便捷途径。本文以伊朗伊拉克战争诗歌为研究对象,基于诗歌文本,论证诗人是如何将与殉难相关的典故和意象融入到抗战诗歌之中,从伊斯兰教和神秘主义两个角度分析诗歌中殉难思想的传达和宣扬。本文认为,伊朗抗战诗歌是战争期间伊朗社会动员伊朗人民尤其是青年人奔赴战场、直面死亡的最佳利器,对战时整个社会殉难狂热现象的形成,对伊朗人民生命价值观和民族文化心理的铸就,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文章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绪论
一、选题与论点
二、研究意义
三、内容框架与研究方法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第一章 伊朗诗歌的发展历程(1979年之前)
第一节 立宪革命之前(1905年前)
第二节 从立宪革命到20世纪60年代末
第三节 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伊斯兰共和国的成立
第二章 两伊战争期间的诗歌(1980-1988)
第一节 抗战诗歌的创作特点
第二节 抗战诗歌的内容
第三节 抗战诗歌中的殉难思想
第三章 抗战诗歌中的卡尔巴拉相关意象
第一节 卡尔巴拉事件及其影响
第二节 卡尔巴拉事件在抗战诗歌中的应用
(一)正义之战
(二)受害者身份
(三)殉难榜样
小结
第四章 抗战诗歌中的苏菲神爱思想
第一节 古典诗歌中的苏菲神爱
第二节 抗战诗歌中的神秘主义相关意象
(一)爱的道路(Rah-e/Tariq-e Eshq)
(二)爱的学院(Maktab-e/ Maderese-ye Eshq)
(三)曼苏尔·哈拉智
小结
第五章 抗战诗歌中的生命观表述
第一节 实现灵魂的完善与升华
第二节 实现生命的不朽与永恒
小结
结论
参考书目及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两伊战争与心理战[J]. 冀佩林,冀开运. 商洛学院学报. 2014(03)
[2]民族身份认同对伊朗核政策的影响[J]. 刘慧. 阿拉伯世界研究. 2011(04)
[3]从莫拉维的《笛赋》看苏菲神秘主义对“爱”的诠释[J]. 刘慧. 大家. 2010(19)
[4]试论波斯文学的民族特性[J]. 王向远.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5]苏菲的爱——解读神秘主义诗人萨纳依的作品《关于爱》[J]. 王振容.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7(05)
[6]波斯中世纪诗歌中的苏菲思想审美价值[J]. 穆宏燕. 国外文学. 1999(04)
硕士论文
[1]两伊战争战略战术的演变及其影响研究[D]. 谷力峰.西南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544785
【文章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绪论
一、选题与论点
二、研究意义
三、内容框架与研究方法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第一章 伊朗诗歌的发展历程(1979年之前)
第一节 立宪革命之前(1905年前)
第二节 从立宪革命到20世纪60年代末
第三节 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伊斯兰共和国的成立
第二章 两伊战争期间的诗歌(1980-1988)
第一节 抗战诗歌的创作特点
第二节 抗战诗歌的内容
第三节 抗战诗歌中的殉难思想
第三章 抗战诗歌中的卡尔巴拉相关意象
第一节 卡尔巴拉事件及其影响
第二节 卡尔巴拉事件在抗战诗歌中的应用
(一)正义之战
(二)受害者身份
(三)殉难榜样
小结
第四章 抗战诗歌中的苏菲神爱思想
第一节 古典诗歌中的苏菲神爱
第二节 抗战诗歌中的神秘主义相关意象
(一)爱的道路(Rah-e/Tariq-e Eshq)
(二)爱的学院(Maktab-e/ Maderese-ye Eshq)
(三)曼苏尔·哈拉智
小结
第五章 抗战诗歌中的生命观表述
第一节 实现灵魂的完善与升华
第二节 实现生命的不朽与永恒
小结
结论
参考书目及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两伊战争与心理战[J]. 冀佩林,冀开运. 商洛学院学报. 2014(03)
[2]民族身份认同对伊朗核政策的影响[J]. 刘慧. 阿拉伯世界研究. 2011(04)
[3]从莫拉维的《笛赋》看苏菲神秘主义对“爱”的诠释[J]. 刘慧. 大家. 2010(19)
[4]试论波斯文学的民族特性[J]. 王向远.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5]苏菲的爱——解读神秘主义诗人萨纳依的作品《关于爱》[J]. 王振容.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7(05)
[6]波斯中世纪诗歌中的苏菲思想审美价值[J]. 穆宏燕. 国外文学. 1999(04)
硕士论文
[1]两伊战争战略战术的演变及其影响研究[D]. 谷力峰.西南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5447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3544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