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民视角下道盛晚年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28 01:52
本文立足易代之际道盛的文章著述、交往活动,解读遗民身份与其晚年思想的相关性,从而肯定道盛在特殊的历史境遇中发展出的智慧。文章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阐述文章的选题意义,当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思路。第二章从三个角度分析造成道盛晚年思想中儒学化程度加深的原因。从佛教自身发展来看,晚明佛教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走向,为儒释的交涉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也成为以曹洞为代表的禅宗中兴的契机。从道盛个人的生命行迹看,他对现实社会的关切以及对宗门圆融传统的继承,为他遗民身份的确立埋下了伏笔。最后从时代背景来看,明清之际,政治的裂变激发了诸多有识之士的救世情怀与民族情结,而这也成为道盛遗民身份认定的最直接原因。由此,较为清晰的展示道盛晚年思想形成的内外因素以及遗民身份的确立。第三章论述道盛“以儒为宗”的三教会同论,道盛通过“独尊孔子”和“会同心法”两个步骤,构成儒释参同的基本框架。而后提出庄子为“儒宗别传”的命题,以禅宗形成的思路将庄子纳入儒家体系之中,从而完成儒道两家的会同。最后,道盛通过对“万法归禅”和“洞统五宗”的阐释,确立了佛门内部以禅宗为正统,宗门内部以曹洞为正统的地位,由此道盛构建了...
【文章来源】:中国计量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二章 道盛晚年思想的形成背景
第一节 晚明佛教的发展及其复兴
一、禅学中兴
二、佛教经世
第二节 晚明“三教合流”思潮
第三节 “天崩地解”与士人心态
第四节 道盛生平及其身份转向
一、法嗣之路
二、社会实践与救世情怀
三、遗民身份的自我认定
第三章 “以儒为宗”的三教会同论
第一节 儒释参同
一、独尊孔子
二、会同心法
第二节 归庄入儒
一、“儒宗别传”
二、“庄子托孤”
第三节 以禅统教
一、“万法归禅”
二、“洞统五宗”
第四章 三子会宗的中和论
第一节 “三子会宗”的契机与依据
第二节 对立统一的中和之道
一、怨与怒
二、天与人
三、生与死
第三节 思想旨归与效应
一、理想人格
二、存道以存天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道盛年谱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三子会宗论》中的遗民思想论析[J]. 宋健.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5)
[2]论觉浪道盛的“以儒解庄”思想[J]. 周黄琴.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
[3]道盛“三教并弘”思想述论[J]. 宋健.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4)
[4]清初“僧而遗民”的基本类型[J]. 李瑄. 文艺评论. 2013(04)
[5]道盛与方以智师徒的“托孤”说[J]. 邢益海. 贵州社会科学. 2012(07)
[6]论道盛弟子对《三子会宗论》的再阐释——以方以智、钱澄之、屈大均为中心[J]. 宋健.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7]论方以智对庄子学说的整合与改造[J]. 李波,方勇. 求索. 2009(07)
[8]论觉浪道盛的“庄子托孤”说[J]. 宋健.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
[9]论明遗民之出处[J]. 孔定芳. 历史档案. 2009(01)
[10]存道:明遗民群体的价值体认[J]. 李瑄. 学术研究. 2008(05)
博士论文
[1]方以智儒、佛、道三教会通思想研究[D]. 彭战果.山东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明遗民与江西禅门关系考述[D]. 熊超.南昌大学 2017
[2]气候和农业经济因素下后金(清)的崛起[D]. 赵小龙.陕西师范大学 2016
[3]明遗民群体的消失—现象背后的文化意义[D]. 张毅.北京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613468
【文章来源】:中国计量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二章 道盛晚年思想的形成背景
第一节 晚明佛教的发展及其复兴
一、禅学中兴
二、佛教经世
第二节 晚明“三教合流”思潮
第三节 “天崩地解”与士人心态
第四节 道盛生平及其身份转向
一、法嗣之路
二、社会实践与救世情怀
三、遗民身份的自我认定
第三章 “以儒为宗”的三教会同论
第一节 儒释参同
一、独尊孔子
二、会同心法
第二节 归庄入儒
一、“儒宗别传”
二、“庄子托孤”
第三节 以禅统教
一、“万法归禅”
二、“洞统五宗”
第四章 三子会宗的中和论
第一节 “三子会宗”的契机与依据
第二节 对立统一的中和之道
一、怨与怒
二、天与人
三、生与死
第三节 思想旨归与效应
一、理想人格
二、存道以存天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道盛年谱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三子会宗论》中的遗民思想论析[J]. 宋健.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5)
[2]论觉浪道盛的“以儒解庄”思想[J]. 周黄琴.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
[3]道盛“三教并弘”思想述论[J]. 宋健.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4)
[4]清初“僧而遗民”的基本类型[J]. 李瑄. 文艺评论. 2013(04)
[5]道盛与方以智师徒的“托孤”说[J]. 邢益海. 贵州社会科学. 2012(07)
[6]论道盛弟子对《三子会宗论》的再阐释——以方以智、钱澄之、屈大均为中心[J]. 宋健.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7]论方以智对庄子学说的整合与改造[J]. 李波,方勇. 求索. 2009(07)
[8]论觉浪道盛的“庄子托孤”说[J]. 宋健.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
[9]论明遗民之出处[J]. 孔定芳. 历史档案. 2009(01)
[10]存道:明遗民群体的价值体认[J]. 李瑄. 学术研究. 2008(05)
博士论文
[1]方以智儒、佛、道三教会通思想研究[D]. 彭战果.山东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明遗民与江西禅门关系考述[D]. 熊超.南昌大学 2017
[2]气候和农业经济因素下后金(清)的崛起[D]. 赵小龙.陕西师范大学 2016
[3]明遗民群体的消失—现象背后的文化意义[D]. 张毅.北京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6134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3613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