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山西临汾地域环境中的民间舞蹈

发布时间:2017-10-16 03:26

  本文关键词:山西临汾地域环境中的民间舞蹈


  更多相关文章: 山西鼓舞 威风锣鼓 威风特征


【摘要】:目前关于我国民间舞蹈的研究已成为专业舞蹈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和一项新的研究领域。笔者将山西临汾地区的威风锣鼓作为本文的立足点,属山西鼓舞之一。为了更好的传承和保护山西威风锣鼓,在2006年将其列入山西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存的山西民间舞也呈现出逐渐减之少势,已有部分民间舞已无人问津。但是,在临汾地区的威风锣鼓依然上演得如火如荼,这必定有其原因,所以个人认为对于此类民间舞的研究与整理是很有必要且有着重要意义的,本论文从山西历史入手,经过深入地区的研究调查,同时采风与观摩共行,以及对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来研究其舞蹈特点。“威风锣鼓”属山西鼓舞之一,产生并流行于山西临汾地区,本论文主要是从临汾地区的历史着手,沿着历史的车辙对威风锣鼓的起源与发展进行研究,通过对历史的了解和其对威风锣鼓的影响以及所形成的流派和风格特征进行总结与分析,同时联系当下流行的威风锣鼓进行探究。本文从威风锣鼓所处地理位置入手,对“威风锣鼓”进行梳理。民间舞蹈本身具有特殊的风格韵律,而山西鼓舞之一的“威风锣鼓”也有着独特的艺术特征与审美特征,笔者主要通过深入当地观摩、田野采风与搜集资料,从中揭示当地社会的民俗风情和意识形态,对威风锣鼓的历史渊源、动作风格、韵律特征进行探究,在丰富自身对民俗舞蹈的理论知识外,使更多的人们了解威风锣鼓的民俗文化特征,从而对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进一步研究威风锣鼓在今后的发展去向并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弘扬人们积极传承发展、保护、开发利用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使其能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同时,对其发展保护与传承提出自己的建议。本论文的目的主要是了解该民俗舞蹈的基本情况将其风格特征、动作特征和音乐特征等进行剖析;并通过田野采风对其现状进行调查与总结,在对其今后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和对其规范化建议提出自己的观点。作为山西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威风锣鼓”的挖掘与研究,以及对其的保护与传承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其发展与创新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山西儿女,同时作为一名舞蹈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其进行历史的、辩证的、多元的、系统的研究并传承下去,在新的中西文化交融的形势下面,实现艺术文化的多样发展也会对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起到重要的启示意义。本论文主要有以下几部分内容:第1章:绪论,该部分主要说明该课题的研究威风锣鼓理由与意义,总结国内外关于鼓舞课题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该课题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并且阐明本论文的创新之处。第2章:地区简介及威风锣鼓的背景,将临汾地区进行简单介绍,从现有资料入手了解威风锣鼓的渊源和历史背景。目的是在对威风锣鼓的特征研究之前对其有基本了解。第3章:威风锣鼓的特征,主要是将现在搜集整理与观摩到的威风锣鼓进行研究,将其舞蹈的风格特征、动作特征、音乐特征进行分析与总结。第4章:威风锣鼓的保护与传承,在这一部分主要是联系当下的社会环境对威风锣鼓今后的发展去向进行分析与构思,以及如何使其传承下去进行考量,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个人观点。
【关键词】:山西鼓舞 威风锣鼓 威风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722.2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2
  • 1.1 研究理由及研究意义9-10
  • 1.2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10
  • 1.3 研究方法10-11
  • 1.4 创新点和可预期的研究成果11-12
  • 第二章 临汾地区简介及威风锣鼓的背景12-22
  • 2.1 临汾简介12-13
  • 2.2 威风锣鼓的渊源13-22
  • 2.2.1 威风锣鼓的初始13-15
  • 2.2.2 威风锣鼓的历史背景15-22
  • 第三章 临汾地区威风锣鼓的特点22-43
  • 3.1 风格特征22-31
  • 3.2 动作特征31-35
  • 3.3 音乐特征35-43
  • 第四章 古县威风锣鼓的继承与发展43-50
  • 4.1 威风锣鼓的现状43-45
  • 4.1.1 威风锣鼓曾经风光43-44
  • 4.1.2 威风锣鼓的“威风”已减当年44-45
  • 4.2 威风锣鼓前进中存在的问题45-47
  • 4.2.1 传承和发展问题45-46
  • 4.2.2 费用问题46
  • 4.2.3 自身发展问题46-47
  • 4.3 威风锣鼓的保护47-50
  • 4.3.1 对传承人的保护47-48
  • 4.3.2 立法保护和艺术保护48
  • 4.3.3 市场保护与政府保护48-50
  • 结语50-51
  • 参考文献51-53
  • 致谢53-5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55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丹;;福建民间美术开发及与设计教育的融合[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张祖清;;探索提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质量的新途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3 王胜选;;豫北滑县木版年画艺术探析[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 胡小兵;;安徽民间美术资源及其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2期

5 靳婕;;先秦时期的舞蹈艺术[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6 葛田田;刘青;;淮河柳编艺术初探[J];蚌埠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7 王静波;;浅论《舞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张延杰;;从古典走向浪漫——诺维尔芭蕾舞改革之文化探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9 彭洁波;;秦、汉、魏、晋时期的袖舞[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10 王晓茹;;朱载X 《乐律全书》中舞谱与合乐谱的研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尹嘉誉;;试析民间图式与陶瓷装饰的关系[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2 李珊珊;;河南灵宝道情皮影研究[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3辑)[C];2012年

3 杨爽;;民间美术的功能在现代室内软装饰设计上的传承[A];中国创意设计年鉴论文集2012[C];2013年

4 姚磊;胡亚明;;安徽民俗体育花鼓灯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流变、问题与发展建议[A];体育文化遗产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点点;跨媒介时代的文化产业[D];北京大学;2011年

2 杨文法;热贡赛姆耘宗教信仰类型与功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贺夏蓉;多重视角下的女书及女书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旭东;北京评书的书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郭荣茂;传统手工技艺在现代的重构[D];上海大学;2011年

6 彭茹娜;张仃艺术设计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7 王佳;传统民族歌舞的现代走向[D];云南大学;2011年

8 张鸽娟;陕南新农村建设的文化传承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9 程艳萍;中国传统家具造物伦理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孔德明;造物的和谐[D];苏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孙琳;徽派建筑中吉祥文化及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李连志;内丘纸马艺术的保护与传承[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魏素娟;京族民歌的生态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汤顺霞;苦水高高跷及其二月二龙抬头社火的调查[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王小明;湟中农民画的民俗文化学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胡蝶;关于“花鼓灯”舞蹈服饰的探究[D];江南大学;2010年

7 周丽静;南通地区民间传统色织土布工艺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8 钱芳;云南瓦猫的造型艺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9 陈飞鸿;彝汉吉祥图案表现手法比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10 白寒枝;京剧脸谱视觉符号系统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403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10403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e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