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陕北秧歌的风格特征与教学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6 10:39

  本文关键词:陕北秧歌的风格特征与教学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陕北秧歌 风格特征 教学


【摘要】:陕北秧歌是以舞蹈、音乐为载体,融诗歌、戏曲、话剧为一体,在陕北流传的所有舞蹈艺术的总称。通常它在节日、祭日、庆典时,以祭神、祭祖、祈福、驱邪、娱人、自娱为目的,在广场进行表演的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它与东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秧歌并列为我国四大秧歌流派,主要流传在陕西省北部的高原区域,包括榆林和延安两市及其直辖的二十五个县和广大农村地区,民间俗称“闹秧歌”、“闹社火”、“闹红火”。2000年,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组织了秧歌专家根据陕北秧歌中有益健康的动作,创编出了第一套健身秧歌。2006年,陕北秧歌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陕北秧歌开始走入学校课堂,逐渐在学生中开展起来。 本文对陕北秧歌的风格特征、价值与教学进行了研究,可以达到进一步促进陕北秧歌在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开展,可以提高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以及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普及与有效开展,还可以在理论上为今后陕北秧歌及其他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风格特点与教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充实、丰富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在全民健身理论知识中的架构;在实践理论教育意义上,为参与者了解并掌握陕北秧歌的技术风格特征、价值以及教学方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为促进陕北秧歌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为更好地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和实施以及政府保护与发展陕北秧歌提供了决策依据。 文章中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观察法和理论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体育教学和体育文化的视角,对陕北秧歌的风格特征、价值以及教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研究。陕北秧歌动律鲜明、节奏欢快,在技术动作上以腰和胯为中心,上下左右有节奏的摆动并加以全身的协调配合,“扭”、“摆”、“走”是陕北秧歌的基本动作规律与特点,其中,“走”是陕北秧歌的动律形象和基础,“扭”是在“走”的基础上动作升华发展起来的,“摆”是在“扭”的节奏基础上将动律夸张的美化形成的,三者具有相关联性。陕北秧歌在表演程式一般分为起秧歌、谒庙秧歌、沿门子秧歌、彩门秧歌、元宵夜闹秧歌、转九曲六个方面;角色主要有伞头、文武身子、丑角,伞头一方面作为整个表演活动的指挥者的同时,另一方面也是表演队伍中的一个表演者;文武身子是秧歌队的主体,也称“包头”和“挎鼓子”,分别扮演女角和男角。陕北秧歌的音乐伴奏形式主要以鼓吹乐为主,声音宏亮浑厚、粗犷奔放、穿透力强,尽显雄健阳刚之气,唱词主要以日常劳动和生活为来源,内容丰富细腻、广泛多样、生动形象、耐人寻味,表现出了当地人民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精神和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性格,同时也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也体现了和谐统一的民族文化。 陕北秧歌进入课堂,可以传承当地文化特色,发扬延安革命精神,可以掌握陕北秧歌的风格韵律和动态特征,陕北秧歌在民间开展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是黄土高原最具影响力、最具群众基础的一项民俗文化活动,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除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与传统文化也是一脉相承的,通过秧歌锻炼可以激励人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民族与国家。 为了让陕北秧歌在新时期发扬光大,继续发挥它的作用,可以加强陕北秧歌在学校教育、农村和社区文化活动、节日庆典比赛中的广泛开展。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可以投入专项资金、出台相关政策,开发与利用陕北秧歌这一文化产业,推动经济发展。
【关键词】:陕北秧歌 风格特征 教学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72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1. 前言9-15
  • 1.1 问题的提出9-11
  • 1.1.1 陕北秧歌是黄土文化的精华9-10
  • 1.1.2 陕北秧歌与健身秧歌10
  • 1.1.3 保护与发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10-11
  • 1.2 研究综述11-14
  • 1.2.1 有关陕北秧歌文化及价值的研究11-12
  • 1.2.2 关于秧歌风格特征的研究12
  • 1.2.3 关于秧歌教学的研究12-13
  • 1.2.4 关于健身秧歌的研究13-14
  • 1.2.5 研究的局限14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14-15
  • 1.3.1 研究目的14
  • 1.3.2 研究意义14-15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15-16
  • 2.1 研究对象15
  • 2.2 调查对象15
  • 2.3 研究方法15-16
  • 2.3.1 文献资料法15
  • 2.3.2 访谈法15
  • 2.3.3 观察法15-16
  • 2.3.4 理论分析法16
  • 3 结果与分析16-34
  • 3.1 陕北秧歌的风格特征16-23
  • 3.1.1 陕北秧歌的表演程式16-17
  • 3.1.2 陕北秧歌的技术特点17-18
  • 3.1.3 陕北秧歌的角色扮演18-19
  • 3.1.4 陕北秧歌的队形图案19-20
  • 3.1.5 陕北秧歌的音乐与唱词20-21
  • 3.1.6 陕北秧歌的服饰与道具21-23
  • 3.2 陕北秧歌的价值23-27
  • 3.2.1 陕北秧歌的文化价值23
  • 3.2.2 陕北秧歌的教育价值23-24
  • 3.2.3 陕北秧歌的健身价值24-25
  • 3.2.4 陕北秧歌的娱乐价值25
  • 3.2.5 陕北秧歌的社会价值25-26
  • 3.2.6 陕北秧歌的经济价值26-27
  • 3.3 陕北秧歌的教学27-31
  • 3.3.1 教学目标27
  • 3.3.2 教学内容27-29
  • 3.3.3 教学组织29-30
  • 3.3.4 教学方法30-31
  • 3.4 陕北秧歌在高校开展与推广影响因素与措施31-33
  • 3.4.1 陕北秧歌在高校开展与推广的影响因素31-32
  • 3.4.2 促进陕北秧歌在高校开展与推广的措施32-33
  • 3.5 陕北秧歌的保护33-34
  • 4 结论与建议34-35
  • 4.1 结论34
  • 4.2 建议34-35
  • 致谢35-36
  • 参考文献36-38
  • 附件38-39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39-4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月;;论健身秧歌的产生、发展及健身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11期

2 许良;;陕北秧歌沿革的文化意蕴[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3 王桂欣,赵溢洋;东北秧歌的沿革和社会控制管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4 孙海英;;我国汉族民间舞的地域性分析——以安徽花鼓灯和东北秧歌为例[J];大舞台(双月号);2009年02期

5 邢令果;;浅谈冀东地秧歌的舞蹈教学[J];大舞台;2009年04期

6 陈洁;;高师胶州秧歌教学新思维[J];大舞台;2009年05期

7 汤其林;;浅谈高师东北秧歌的教学[J];歌海;2009年02期

8 张芳芳;;弘扬民族文化,发展非物质遗产——对发展东北大秧歌艺术的思考[J];消费导刊;2009年22期

9 姚琳;;从风格特征看胶州秧歌的发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01期

10 付文侠;;漫谈汉族民间秧歌舞蹈[J];剧作家;2009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康靖华;安塞腰鼓的风格特征及文化价值的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10422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10422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1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