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的艺术
发布时间:2017-10-23 23:00
本文关键词:行进中的艺术
【摘要】:徐沟背铁棍是山西地区缺雨少水的产物,是太原地区商业繁荣的表现。明末到民国初年,晋商迅速兴起,商业的发达刺激了民间文艺的繁荣。徐沟背铁棍的根在民间,其茁壮成长的养料就是千万普通民众及其民俗化的生存方式。对徐沟背铁棍民俗展演的全方位研究有助于揭示其民间性特征以及生存策略,对繁荣民间艺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重要意义。 徐沟背铁棍,是我国一种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的妆扮型广场游艺表演。铁棍又有飘色、台阁、桌子戏、龙阁等称谓。在一木制台架上将儿童高低错落地固定在铁杆上,化妆打扮,扮演神佛鬼怪以及戏曲、传说、神话等故事,再配以背景装饰,由8——10个成人抬着在街道、广场巡游表演。背棍又被称为背阁、重阁等。将1——3个儿童固定在铁制的杆上,化妆打扮,扮演戏曲、传说、神话等故事,再配以背景装饰,由一个成人背着在街道、广场进行表演。徐沟铁棍产生于明朝,发展于明朝,,兴盛于清朝,流传至今。徐沟背棍是在铁棍发展过程中改进出来的一种新的表演样式,因此较铁棍产生的时间晚。背铁棍这种民间文艺形式几乎遍及全国,用于迎神赛社或节庆演出。此外,徐沟背铁棍把杂技、美术、舞蹈、扮演融为一体,设计精巧,色彩鲜艳,动感十足,观赏性极强,不得不说是广场艺术中的典范。 全文分为绪论、主体和结语三大部分。绪论包括本文的研究对象和资料来源、研究思路和方法、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及学术史的综述。主体部分包括四章:第一章,介绍徐沟背铁棍的形成概况,并对研究对象进行了界定;第二章,介绍徐沟背铁棍的制作情况以及表演程式,这是本文的创新点;第三章,介绍徐沟背铁棍的表演剧目、表演者以及艺术特色;第四章,介绍徐沟背铁棍的兴盛原因、再度复兴以及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并且简单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在主体研究的基础上,结语部分对本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全面深入的介绍了徐沟背铁棍,同时涵盖点比较多,目前为止尚未有前人的论文详实地介绍过徐沟背铁棍。
【关键词】:背棍 铁棍 晋中民俗 元宵节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722.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12
- 一、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8-9
- 二、 研究概述9-10
- 三、 论文主要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10-12
- 第一章 徐沟背铁棍的历史沿革12-20
- 第一节 徐沟背铁棍的形成13-16
- 第二节 徐沟背铁棍的沿革16-20
- 一、 背铁棍的发展16
- 二、 背铁棍的创新16-20
- 第二章 徐沟背铁棍的制作及表演程式20-40
- 第一节 制作20-28
- 一、 铁棍的制作、绑法以及打卡20-23
- 二、 背棍的制作、绑法及打卡23-25
- 三、 彩饰25-28
- 第二节 表演程式28-35
- 一、 表演队伍28-30
- 二、 表演程式30-35
- ⒈背棍的表演程式30-32
- ⒉铁棍的表演程式32-35
- 第三节 表演模式35-40
- 第三章 徐沟背铁棍的剧目、表演者及艺术特色40-48
- 第一节 剧目40-42
- 第二节 表演者42-45
- 第三节 艺术特色45-48
- 一、 无言的戏剧45-46
- 二、 空中的舞蹈46-47
- 三、 流动的杂技47-48
- 第四章 徐沟背铁棍的复兴48-52
- 第一节 兴盛的标志以及原因48-50
- 第二节 背铁棍的发展瓶颈50-52
- 结语52-54
- 致谢54-56
- 参考文献56-58
- 附录58-61
- 附录 A58-59
- 附录 B59-61
- 附录 C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杨继东;;峨口挠阁:流传代县的“百戏杂艺”[J];中国文化遗产;2007年06期
2 刘延山;;浅谈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出路[J];大庆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3 刘毅;论民俗及其心理分析的可能性与途径——民族心理学研究的新视角[J];贵州民族研究;1994年01期
4 施志霞;;抬在肩上的流动戏台——金坛“抬阁”[J];档案与建设;2008年04期
5 姚树强;;关于对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的几点思考[J];民营科技;2010年06期
6 纪广;;山西民间舞蹈徐沟背棍、铁棍的渊源与发展[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9年S2期
7 闫庆来;;河南民间艺术文化保护措施的利弊分析[J];艺术探索;2010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萍;戏剧人类学及其视野下的环县道情皮影戏[D];兰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857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108576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