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长塘芭蕉香火龙文化保护开发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7 04:08
本文关键词:南宁长塘芭蕉香火龙文化保护开发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南宁长塘 芭蕉香火龙 仪式 文化传承保护 产业开发
【摘要】:南宁芭蕉香火龙文化,是以生存于南宁青秀区长塘镇乡村的芭蕉香火龙为主的壮族文化。作为艺术文化,,芭蕉香火龙是综合了传统民间舞龙、壮族民间舞蹈、壮族八音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乐舞。它流传于青秀区的长塘、伶俐、南阳、刘圩等乡镇,是集壮族地区社会历史、生产生活习俗、民间信仰及民间舞蹈的综合性文化。 本文通过探讨南宁长塘芭蕉香火龙文化产生、发展及其文化变迁的历程,梳理传统香火龙文化在都市语境下的发展脉络与走向。南宁长塘芭蕉香火龙是自治区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相关政府部门强力打造的民族文化品牌,在民族文化与产业基因的双重身份下,芭蕉香火龙文化的传承保护与产业开发问题尤为显著,同时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本文的研究方法,是在前人基础上,运用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及宗教学等学科视野,通过田野调查、资料分析、文献查阅等方法,对南宁长塘芭蕉香火龙文化进行多方位研究。 关于南宁长塘芭蕉香火龙文化的来源,根据查阅资料和相关调查访谈,得知:一、芭蕉香火龙文化源自长塘地区的建造历史;二、壮族神职人员——师公进行“安龙”、“祭龙”仪式时所跳的舞蹈,是芭蕉香火龙文化中仪式表现的来源。芭蕉香火龙是长塘地区重要的民间文化活动,民间庙会、祈福消灾、传统节庆、喜宴寿诞等,都是其展示的重要场所。 南宁芭蕉香火龙是多元文化融合的乐舞,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水准:第一,它蕴含传统民间舞龙的吉庆元素,以壮族民间传统的师公舞为依托,运用壮族传统“八音”乐器进行演奏;第二,芭蕉香火龙舞龙过程简洁流畅,舞龙风格庄重稳健,具有可观赏、可参与特点。芭蕉香火龙在文化功能上,包含了祈愿祈福、心理调适、社区维系和族群文化传承等功能。我们对芭蕉香火龙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功能分析,有助于南宁区域性民俗和壮族文化的全局研究。 作为广西区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塘芭蕉香火龙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整合相关资源,增加艺术创新,长塘芭蕉香火龙正成为都市节庆、文化庆典、产业营销的座上宾。在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如何保持芭蕉香火龙文化在其传承主体中的影响力,唤起民众的文化自豪感,自觉传承发展香火龙文化,是地方政府与文化精英、芭蕉香火龙文化持有者与地方社会需要思考的命题。 文化的繁荣需要产业的支持,通过对长塘芭蕉香火龙社会经济价值的深入挖掘,运用现代文化产业的视角进行适当的产业化开发,对其传承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对南宁长塘芭蕉香火龙文化产业开发设想上,本文尝试提出“财政倾斜,保驾护航”、“通力协作,形成合力”、“尊重传统,创新提升”、“宣传推介,扩大声势”、“资源整合,开辟产业链”五项方针作为芭蕉香火龙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的模式框架,通过对芭蕉香火龙的文化产业运作方式进行分析研究,探索促进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可行途径。
【关键词】:南宁长塘 芭蕉香火龙 仪式 文化传承保护 产业开发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12.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绪论9-12
- 第一章 南宁长塘芭蕉香火龙文化的发展概况12-21
- 第一节 广西龙文化概述12-13
- 第二节 香火龙文化的形态特征与性质13-15
- 第三节 南宁长塘芭蕉香火龙文化的生成及传播范围15-21
- 第二章 南宁长塘芭蕉香火龙文化的仪式及其变迁21-35
- 第一节 南宁香火龙文化的仪式21-27
- 一、 缸瓦村香火龙是龙文化与商埠文化的兼容并蓄22-23
- 二、 长塘芭蕉香火龙是龙文化与原生性土著文化的融合23-25
- 三、 南宁香火龙文化仪式展演比较分析25-27
- 第二节 南宁长塘芭蕉香火龙仪式的文化变迁27-31
- 一、 乡土环境下长塘芭蕉香火龙仪式的展演28-30
- 二、 都市语境下长塘芭蕉香火龙仪式变迁30-31
- 第三节 南宁长塘芭蕉香火龙文化仪式变迁的原由31-35
- 一、 长塘芭蕉香火龙文化仪式变迁因素32-33
- 二、 长塘芭蕉香火龙文化仪式变迁动力33-35
- 第三章 南宁长塘芭蕉香火龙的文化价值与社会功能35-43
- 第一节 南宁长塘芭蕉香火龙的艺术特色35-37
- 一、 师公舞融贯舞龙活动,体现了壮族文化的融合35-36
- 二、 壮族八音的伴奏,增强了舞龙的壮乡风情36-37
- 第二节 南宁长塘芭蕉香火龙的文化价值37-39
- 一、 民族文化活化石37
- 二、 民间文化制度的隐性显现37-38
- 三、 民族艺术瑰宝38-39
- 第三节 南宁长塘芭蕉香火龙的社会功能39-43
- 一、 芭蕉香火龙仪式情境的祈福功能39
- 二、 民间社会心理调适机能39-40
- 三、 社区维系功能40-41
- 四、 族群文化传承功能41-43
- 第四章 南宁长塘芭蕉香火龙的产业保护与开发43-52
- 第一节 南宁长塘芭蕉香火龙文化面临的保护与产业问题43-45
- 第二节 南宁长塘芭蕉香火龙文化是区域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组成45-48
- 第三节 南宁长塘芭蕉香火龙文化保护与开发的思路48-52
- 结语52-53
- 参考文献53-55
- 附录55-61
- 硕士阶段已发表的论文61-62
- 致谢62-6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场域的再生产——基于花瑶民歌·呜哇山歌的保护实践所引发的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11年05期
2 黄世杰;;壮族师公及其经典研究[J];社科与经济信息;2001年02期
3 彭文斌;郭建勋;;人类学仪式研究的理论学派述论[J];民族学刊;2010年02期
4 过伟;中国少数民族龙文化论[J];广西民族研究;2000年04期
5 薛艺兵;对仪式现象的人类学解释(上)[J];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02期
6 于欣;金涛;;楚越文化交融的产物——壮族师公舞试析[J];民族艺术;1988年02期
7 禹建湘;龙的演变及其内涵[J];娄底师专学报;1995年02期
8 张国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模式研究[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09年02期
9 高小康;;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土文化复兴[J];人文杂志;2010年05期
10 唐韶军;中国舞龙运动的起源与发展[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本文编号:11018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1101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