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三国古典舞蹈本体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7 18:41

  本文关键词:三国古典舞蹈本体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古典舞 发展模式 审美标准 运作机制 艺术素养


【摘要】:本文采取了用同一模式对不同研究对象进行条理性归纳和解读性互证的方法,求取对于东亚古典舞蹈发展规律的学术性表述,并将东亚舞蹈圈从理论上放置到当下全球化的话语环境之中进行定位,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对于东亚、亚洲、世界舞蹈文化的研究工作,预设了一个契机。为了全面彻底地研究中国古典舞,我日本和韩国作为两面镜子,把视角由从内向外,改为从外向内或者说自上而下。通过对于中、日、韩古典舞蹈之发展模式、审美标准、运行机制、艺术素养、舞蹈势态、史学方法这六大切入点,对中日韩三国古典舞蹈进行了多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多交叉的纵向爬梳与横向比较论述。
【作者单位】: 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系
【分类号】:J722
【正文快照】: 一、中国古典舞蹈研究根据中国舞蹈史的发展脉络,我以为:皇家仪典舞蹈、女乐和当代古典舞是中国古典舞蹈的主要形式。从对于以上三者的原文本与研究成果出发,可以在本体论的认识层面上,对中国古典舞作出一些概括性的诠释。(一)发展模式1.原发性中国古典舞蹈在东亚、亚洲乃至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炳汉;关于奠定统一东方文化精神的建议[J];当代韩国;1995年03期

2 沈淑庆;高丽与宋时期的宫廷乐舞艺术交流[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4年01期

3 朴永光;中韩舞蹈文化交流史概观[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年03期

4 金克木;东方美学研究末议[J];文艺研究;1989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蓉;王娟;;论默斯·坎宁汉的“纯舞蹈风格”[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2 高晋;;舞蹈教育教学中的情感培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3 张敏;;浅谈舞蹈教育对青少年美育的作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4 贾安林;藏缅语族圈舞文化初探[J];北方论丛;2003年04期

5 王毅;;综合视野中的音乐与舞蹈观照[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胡博;;当前军队舞蹈发展现状分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周蓓;;桃李芬芳,论舞英才——浅谈舞蹈比赛选手应具备的素质[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严嘉;;浅谈舞蹈与音乐的融合[J];才智;2008年22期

9 程家跃;;析道具在舞蹈中的意象创造[J];才智;2009年26期

10 王欢;;论软开度训练在舞蹈中的重要性[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娅;中、日、韩三国古典舞蹈比较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2 方千华;竞技运动表演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3 于在照;越南汉诗与中国古典诗歌之比较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4 许薇;舞剧叙事性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5 邹之瑞;新中国芭蕾舞史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6 江东;中国古典舞发展历程之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7 段妃;新中国第一代舞蹈表演艺术家个案研究及对舞蹈表演训练的探索[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8 王彬;苏联芭蕾编导与教学历史经验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9 高仙玉;中国朝鲜族舞蹈与韩国民族舞蹈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孙慧佳;中国北方少数民族萨满舞蹈结构及功能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雨平;《万叶集》与中国古代诗文[D];苏州大学;2002年

2 沈越;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舞蹈艺术课程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丽;“学院派”东北秧歌之文化形态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4 车延芬;中国古典舞之发生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5 赵巍;19世纪美国舞蹈教育史纲[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6 冯霞;三教合一下的精神突围[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赵克军;古龟兹舞蹈试探[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8 刘青帆;中等专业舞蹈学校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目标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9 韦文娟;德利布的芭蕾舞剧《葛蓓丽亚》与《希尔维亚》音乐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

10 刘媛媛;宋代宫廷音乐机构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晓娜;;中国古典舞蹈的多元化发展[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王凡;;浅谈中国古典舞蹈的艺术魅力[J];大舞台;2010年06期

3 任鸣皋;;印度古典舞蹈手势[J];南亚研究;1981年Z1期

4 徐曼;多姿多彩的印度舞蹈[J];世界文化;2005年08期

5 张强;文化观念的侵入与中国画的类种兴衰论[J];齐鲁艺苑;1990年03期

6 陆亨伯,王章明,赵国华;论我国民营企业体育的特征与发展模式[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8期

7 刘沛,刘英;对北京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现状分析与发展模式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8 聂献忠,张捷,刘泽华,章锦河;我国主题旅游集群的成长及其空间特征研究[J];人文地理;2005年04期

9 严燕,耿华萍;学院制在西方大学中的发展脉络及其共性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10 安桂芹;;外语教师队伍建设要重视造就学者型教师[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勤;朱国华;;城镇化背景下非政府组织发展模式研究[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2 王开泳;;中国城市社区未来发展模式的战略选择[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卫星通信在“村通”工程的发展模式[A];2005中国卫星应用大会资料汇编[C];2005年

4 周颖;尹昌斌;邱建军;;我国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分类研究[A];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孙德林;陈荔;宋长吉;;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探讨[A];信息经济与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国信息经济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黄琪轩;;国际安全视角下的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变迁[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7 孙国兴;巩前文;;我国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模式选择与运行机制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8 黄秀声;陈钟佃;冯德庆;钟珍梅;黄勤楼;;福建山地发展区域特色循环农业研究[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2008年

9 杜立操;林泳海;;侗汉双语儿童大脑语义加工偏侧发展模式:来自双耳分听的证据[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卞丽丽;周敏;葛世通;;我国东部地区循环经济型矿区系统构建实探[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燕丽 彭 飞;做企业只有拿来利润才算数[N];中国企业报;2005年

2 杨福志;大连市中山区探索社区服务市场化运作四种发展模式[N];中国社会报;2004年

3 金敏华;深圳的第一优势是创新[N];深圳商报;2005年

4 李锦华;用内涵型发展模式突破瓶颈[N];消费日报;2005年

5 ;用历史的眼光审视上汽发展模式[N];国际商报;2006年

6 中共徐州市云龙区黄山街道工委书记 李邵华;努力推进有有黄山特色的发展模式[N];江苏经济报;2006年

7 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斯蒂格里茨;中国经济需要新的发展模式[N];社会科学报;2007年

8 刘伟;舍与得[N];深圳商报;2006年

9 本报评论员;转变发展理念 创新发展模式[N];无锡日报;2006年

10 州委办综合三处 珲春市委办公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N];延边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志强;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2 邵正光;黑龙江省服务业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3 李伟;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4 肖长培;东亚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5 许宁;中国经济开发区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6 马瑞先;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生态化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7 吕红医;中国村落形态的可持续性模式及实验性规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8 李赋屏;广西矿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9 侯建平;精准农业发展模式选择与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10 杨文;宁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军燕;青岛市产学研发展模式及战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2 林峰;中国特色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德霞;农业乡镇循环经济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沛;我国主题公园发展转换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5 车勇;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6 高雁华;先例名及其语言国情学价值[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7 杨锟;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模式探析[D];新疆大学;2007年

8 熊飞;论中国和平发展道路[D];南昌大学;2007年

9 王涛;我国社区银行发展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10 祁型磊;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及发展对策探讨[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536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11536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6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