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唐代乐舞的异域倾向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1 10:06

  本文关键词:唐代乐舞的异域倾向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唐代 乐舞 异域倾向


【摘要】:乐舞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远古初民的原始乐舞到明清时期的戏乐俗曲,中国古代乐舞文化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乐舞作品。其中唐代乐舞因其突出的艺术成就,在中国古代乐舞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唐代乐舞的成就,不仅得益于华夏民族悠久的乐舞传统,而且还与采自域外各民族、各国家优秀的乐舞文化密切相关。 唐代是一个强盛、自由、开放的时代,乐舞文化受这种时代氛围的影响,也在传统中萌生出新的变化,这种变化集中表现为:异域乐舞开始大量出现在唐代乐舞中,并随着盛世时代的到来大放异彩。在异域乐舞逐渐盛行的过程中,唐代直接吸纳其精华部分作为本朝乐舞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时还将传统与外来相结合,创造出许多中西风格兼具的乐舞作品。随着异域乐舞的不断渗透与融合,唐代乐舞逐渐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异域倾向,并在形式和内容上越发新颖、奇特,对后世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的发展往往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乐舞文化作为唐文化的突出代表,同样发挥着这样的作用。对异域倾向明显的唐代乐舞进行研究,既让我们认识到异域乐舞在唐代乐舞高度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又反映出大唐开放的社会风貌,同时还能为当代音乐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关于唐代乐舞的异域倾向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原因、表现、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第一部分就唐代乐舞异域倾向的原因做了重点分析。首先从文化传统继承角度出发,阐述了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融合吸收的传统,随后介绍了自周代至魏晋南北朝,异域乐舞的传入及其在中原地区的融合情况,认为对广容外来的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历史上传入中原的异域乐舞成果的继承,是唐代乐舞表现出异域倾向的重要原因之一。之后从唐代的现实出发,分析了强盛的国力,开明的政策,统治阶层的喜好,异域乐舞合于时代风貌的艺术魅力等因素,在唐代乐舞异域倾向形成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围绕乐曲、舞蹈、乐器、舞服四个层面,探讨了唐代乐舞异域倾向的种种表现。燕乐是唐代的主流音乐,它合中原旧曲与异域胡乐而成,乐曲的外来特征十分明显,而作为礼乐文化代表的雅乐,虽被奉为正统,但发展至唐,乐曲也渐失纯正,开始有胡乐成分渗入。舞蹈是与音乐相伴的艺术形式,受外来舞蹈的影响,唐代的重要舞种——健舞和软舞中都表现出明显的异域特色,此外,来自西域的三大舞——胡旋舞、胡腾舞和柘枝舞,也将浓郁的异域特色融入唐舞之中。乐曲、舞蹈的表演离不开乐器的伴奏,在唐代种类繁多的乐器中,来自域外的乐器占了很大比例,文字史料中重要乐部的乐器编配和壁画、石刻等实物史料的真实再现,都充分展现了唐代乐器的异域倾向。除乐曲、舞蹈、乐器外,唐代的舞服也明显受到异域舞服的影响,这在文字史料和实物史料中均有体现。 第三部分重点介绍了乐舞的异域倾向对唐代音乐生活、唐人精神世界以及唐代诗歌创作产生的影响。对异域乐舞的广泛吸收与融合,不仅丰富了宫廷音乐的内容,而且也推动了民间音乐的发展。同时,异域乐舞自由的情感表达,又填补了音乐在唐人精神世界里情感表达功能的不足。在文学创作方面,随着异域乐舞的发展,大量以其为创作对象或借其抒情的诗作产生,这不仅扩展了唐诗的创作题材,而且还丰富了唐诗的艺术表现力。 结语部分总结全文,指出唐代乐舞的异域倾向实际是中国文化贵和尚中包容精神的体现,同时还进一步探讨了唐代乐舞的异域倾向对当代音乐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发展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709.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海涛;胡旋舞、胡腾舞与柘枝舞——对安伽墓与虞弘墓中舞蹈归属的浅析[J];考古与文物;2003年03期

2 罗希;;唐文化中的胡风胡韵及其审美影响[J];社会科学家;2011年12期

3 阴法鲁;;从敦煌壁画论唐代的音乐和舞蹈[J];文物参考资料;1951年04期

4 孙机;;唐代妇女的服装与化妆[J];文物;1984年04期

5 孙机;;唐李寿石椁线刻《侍女图》、《乐舞图》散记(下)[J];文物;1996年06期

6 伊斯拉菲尔·玉苏甫,安尼瓦尔·哈斯木;古老的乐器——箜篌[J];西域研究;2001年02期

7 皇甫菊含;;中国古代舞蹈服饰研究[J];中华艺术论丛;2008年0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罗希;唐代胡乐入华及审美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2407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12407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c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