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鼓舞”文化与苗族“鼓会制”社会
本文关键词: 苗族鼓舞 木鼓舞 铜鼓舞 皮鼓舞 鼓会制 苗族先民 功能作用 舞蹈 民族 芦笙 出处:《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苗族鼓舞,虽有木鼓、铜鼓、皮鼓之"三鼓"形制之分,但其悦神娱情功能作用基本一致,是承前启后的发展关系。木鼓拙朴神圣;铜鼓,富丽庄严;皮鼓壮美风骚。从"三鼓"的打击形态、内容和功能的创新发展上,可以观赏到民族成长跳动的脉搏。苗族将"鼓舞"的音符文化融汇成民族的鲜活血液;融合成民族的演化史诗;塑造成民族的不朽灵魂。
[Abstract]:The Miao nationality is encouraged, although has the wooden drum, the bronze drum, the leather drum "three drums" shape, but its Yue Shen entertainment function function is basically consistent, is the link between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relations. From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attack form, content and function of the "three drums", we can see the pulse of the national growth and beat. The Miao nationality merges the culture of "encouraging" into the fresh blood of the nation; Fusing into an evolutionary epic of a nation; moulding the immortal soul of a nation.
【作者单位】: 吉首大学;
【分类号】:J722.2;K2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廷贵;漫话苗族芦笙舞[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2 吴德海;芦笙欢歌向西行——记黔东南州民族歌舞团赴欧洲演出[J];中国民族;1989年03期
3 ;云南艺术节[J];今日中国(中文版);1989年03期
4 罗义群;论苗族巫术的形成、流变与消亡[J];贵州民族研究;1990年03期
5 杨濻;;浅谈苗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史价值[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年06期
6 杨濻;;浅论苗族民间舞的美学特色[J];民族论坛;1990年02期
7 杨■国;希望·柔和·阳刚·狞厉·综合——苗族民间舞的美学特色[J];广西民族研究;1991年03期
8 黄泽;西南少数民族木鼓文化初探[J];贵州民族研究;1992年04期
9 杨濻;苗汉文化撞击整合的产物——苗剧源流发展的一种解释推断[J];贵州民族研究;1993年01期
10 黄泽桂;苗族反排木鼓舞生态调查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199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金秋;;原生态稻作民俗传承研究(节选)——透视苗族舞蹈[A];中国原生态稻作民俗文化抢救与保护——黎平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林昌;独树一帜的佤族文化[N];中国文化报;2000年
2 吴正光;苗族的鼓笙文化[N];中国文化报;2001年
3 碧波;木鼓声声报吉祥[N];云南政协报;2001年
4 袁智中;木鼓,,佤族的舞蹈之魂[N];云南政协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王建明;民族民间文化须加大抢救力度[N];光明日报;2003年
6 文/陆景川;黔东南民族民间文化的危机与抢救对策[N];贵州政协报;2003年
7 吴承坤;苗歌侗舞迎客来[N];经济参考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李春;凤鸣龙舞在塞上[N];浙江日报;2003年
9 马盛德 李端;“笙”、“鼓”相伴的舞蹈[N];中国民族报;2004年
10 徐翔;WTO新一轮谈判与贵州传统知识保护[N];贵州日报;2005年
本文编号:14946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1494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