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民俗歌舞的发展范式
本文选题:民俗歌 切入点:侗族 出处:《中国民族》2008年10期
【摘要】:正侗族民俗舞蹈以不同的存在样态、顽强的生命精神,深深植根于侗人的日常生活中,保持着持续发展的样态。侗族民俗舞蹈的生存发展样式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即侗族民俗歌舞的内生发展范式;侗族民俗歌舞的外生发展范式;侗族民俗歌舞的健康发展范式。
[Abstract]:The folk dance of the Dong nationality is deeply rooted in the daily life of the Dong people with different forms of existence and tenacious life spirit.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style of Dong folk dance can be understood from three aspects: the endogenous development paradigm of Dong folk dance; the exogenous development paradigm of Dong folk danc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paradigm of Dong folk dance.
【分类号】:J722.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敬文;晚清时期民间文艺学史试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2 冯进良;高占福;;我们爱“花儿”[J];中国民族;1980年02期
3 陈颖;;鸡头敬客[J];中国民族;1980年06期
4 纪言;;锦[J];装饰;1980年02期
5 郑炎;;程阳桥[J];中国民族;1980年07期
6 张民;;从《祭祖歌》探讨侗族的迁徙[J];贵州民族研究;1980年02期
7 廖耀南;;古州考略[J];贵州民族研究;1980年03期
8 张克;;会飞的歌(外一首)[J];中国民族;1980年12期
9 柳羽;;侗族芦笙的传说[J];音乐爱好者;1980年03期
10 陈维刚;侗族名称考[J];民族研究;198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晓东;;简论黔东南苗族的支系构成及其来源[A];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2 李炳泽;;苗族芦笙·语言·通讯[A];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3 石若屏;;侗族“合款”与精神文明建设[A];民族学研究第十辑——中国民族学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4 黄才贵;;侗族族源初探[A];民族学研究第三辑[C];1982年
5 吴正光;;应在解决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矛盾方面作出贡献[A];民族学研究第九辑[C];1990年
6 张国荣;;屈原涉江南行的“奇服”考辩[A];中国楚辞学(第六辑)——2000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7 袁玉珍;;紧紧抓住民族民间文化精髓不放——兼谈舞蹈《苗女嬉炊》的编创意图[A];荆楚文化与民俗论丛——1997—2001湖北省群众文化获奖论文汇编[C];2001年
8 王宗勋;;浅述锦屏山林契约档案[A];贵州省档案学会纪念建党80周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1年
9 杨泽红;张昌华;;贵州省侗族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现状[A];新世纪全国首届小儿综合研究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10 李甫春;赵明龙;;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创建对壮泰族群的影响及其国际合作[A];第十一次全国民族理论专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石新荣;展民族风采 迎西部开发[N];中国纺织报;2000年
2 何健;神奇的贵州侗家大歌[N];中国航空报;2000年
3 叶方毓 席晓丽;少数民族敬老集锦[N];中国老年报;2000年
4 潘永华(侗族);侗族建筑艺术[N];中国文化报;2000年
5 本报记者 刘长焕 王吟;侗歌——世界民族音乐的奇葩[N];贵州政协报;2000年
6 本报记者 王彤 杨华;中国侗族萨玛节在榕江举行[N];贵州政协报;2000年
7 段吉林 杨旭f 胡琴松 李文杰;通道发现一侗族建筑“实物博物馆”[N];湖南日报;2000年
8 裴泽生;怀化市旅游业推行精品战略[N];湖南经济报;2000年
9 记者 石新荣;贵州开发民族风情旅游[N];经济参考报;2000年
10 本报记者 鄂平玲;绿色天地看贵州[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曹柯平;中国洪水后人类再生神话类型学研究[D];扬州大学;2004年
2 吴大旬;清朝经营侗族政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阮妹芳;广西侗族群体三个STR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D];广西医科大学;2001年
2 权小勇;侗族生态文化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周艺;广西侗族传统文化与当代民族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李志英;黔东南南侗地区侗族村寨聚落形态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2年
5 杨晓;小黄歌班中嘎老传承行为的考察与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2年
6 彭巧燕;新晃汉语与侗语之间的相互接触和相互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吴建冰;龙胜壮侗语族群民间歌舞的稻作文化内涵和意义转化[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肖湘东;湘西民族建筑布局和空间的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4年
9 梁建峰;民族旅游村景园规划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程艳;侗族传统建筑及其文化内涵解析[D];重庆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7176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1717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