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审美文化视角看楚舞的艺术特色
本文选题:楚舞 + 楚舞文化 ; 参考:《湖北社会科学》2014年06期
【摘要】:楚舞不仅拥有婉曲流动的艺术美和富于浪漫遐想特点,更带有激越古朴与热烈狂迷的巫风色彩。楚舞艺术以其开放性、兼容性的混溶机制,奠定了它在中国古代舞蹈史上的重要地位,也是古代舞蹈史上的一个奇迹,深深的影响着后世的舞蹈发展,对其研讨可以从中领略楚民族的乐舞艺术的丰姿神韵,更重要的是对中国当代古典舞的建设是一个重要参照。楚舞因博大精深的楚舞文化和独特的乐舞审美,使得其在中国古代舞蹈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和审美文化的视野诠释楚舞的舞风、舞态和情感。
[Abstract]:Chu dance has not only the artistic beauty of euphemism flowing and romantic reverie, but also the witchcraft of ardent simplicity and fervent fascination. Chu dance art, with its open and compatible mixing mechanism, has established its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dance, and is also a miracle in the history of ancient dance, which has deeply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dance in later generations. The study can experience the music and dance art of Chu nationality, and more importantly, it i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classical dance. Chu dance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dance because of its broad and profound Chu dance culture and unique music and dance aesthetics.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dance style, dance state and emotion of Chu dance from the angle of history and aesthetic culture.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培训学院;
【基金】: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荆楚乐舞研究”(12YJC760118)
【分类号】:J7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费秉勋;;楚辞与楚舞[J];古典文学知识;200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建启,李和森;武汉国际文化产业博洽会标志设计溯源[J];包装工程;2005年03期
2 赵玲;;失落的音声——巴人旋律探踪[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李俊;楚音乐文化研究20年(1983-2003)[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4年04期
4 李萍;;湖北石首丧葬仪式音乐考察报告[J];歌海;2012年05期
5 张玉玲;;从《楚腰》看楚舞遗存及其当代复现[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6 吴琼;;论汉代楚地乐舞之承袭与嬗变[J];北方音乐;2013年04期
7 陈春;;楚舞舞姿形态初探[J];鄂州大学学报;2014年03期
8 白晓萍;土家“跳丧”文化本源探微[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9 周苇风;楚歌与《诗经》以后的先秦歌诗形式[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10 齐柏平;;土家族丧葬仪式音乐的模式研究[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雯;番瑶音乐文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齐柏平;鄂西土家族丧葬仪式音乐的文化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3年
3 邵晓洁;楚钟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4 王友华;先秦大型组合编钟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5 向华;土家族民歌旋律音调结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金霞;楚乐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2 邓筱菊;极致之美源于天籁[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杨帆;湖北宜昌音乐文物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6年
4 王霄潇;湖北“堂祭”仪式音乐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
5 陈文革;南系核心腔格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6 赵玲;巴人音乐文化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柳青;关于湘北华容县番邦鼓艺术的调查与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延莉;巴东堂戏唱腔的音乐特征及文化涵义[D];武汉音乐学院;2008年
9 王晓阳;以乐舞体系为中心谈汉乐府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D];河南大学;2008年
10 周丽娟;周乐特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819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2081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