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乐舞兴盛的社会成因及影响
[Abstract]:There are two main reasons for the prosperity of music and dance in Tang Dynasty. One is that the previous dynasties, such as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Han Dynasty, Sui Dynasty, and so on,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usic and dance. Secondly, the rulers of Tang Dynasty like music and dance and the prosperity of Tang Dynasty is conducive to providing policy and legal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usic and dance.
【作者单位】: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分类号】:J7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阳地;谭勇;;离愁别绪歌千载断肠声里唱《阳关》——琴曲《阳关三叠》述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2 张沙;;浅谈“郑卫之音”兴盛、衰微的原因及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3 宁治;;浅论中国古典舞的现代教学意识——身韵与剧目课程关系[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4 仝妍;;传统与转变古代宗教、祭祀文化与先秦巫祭舞蹈[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5 王岩;;浅析汉代舞蹈文物繁荣的历史背景[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6 蔡享丽;;论中国乐舞的原生浪漫主义风格[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冯凡;赵彬宏;;浅谈汉魏六朝时期的古琴音乐[J];北方音乐;2011年07期
8 胡娟;;高校音乐教学需要丰富的[J];北方音乐;2011年09期
9 程家跃;;探羌族民间舞《萨朗》[J];才智;2010年29期
10 郝建苍;原始音乐中的巫性[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娟;中国弦乐史研究六十年(1949-2009)[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韩伟;宋代乐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孙宁宁;日本地歌三味线角色的变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4 黄汉华;抽象与原型——音乐符号论[D];暨南大学;2003年
5 高益荣;元杂剧的文化精神阐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清雷;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7 左汉林;唐代乐府制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涛;俯仰天地与中国艺术精神[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9 康瑞军;宋代宫廷音乐制度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10 王安潮;唐大曲考[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亮亮;面罩唱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鲍树柏;古代汉语乐器名源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程玉;云南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教学网站平台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4 刘慧慧;千载古乐 魅力隽永[D];天津音乐学院;2011年
5 罗春柳;影视音乐的表意功能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丽丽;郑觐文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7 陈映蓉;乐者“乐”也[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8 刘妍玲;当代景德镇瓷乐器的调查与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9 袁建军;20世纪新儒家的音乐观[D];西安音乐学院;2011年
10 张利鸽;《路史》音乐思想的初步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雷;先秦时期的宫廷音乐探微[J];艺术百家;2001年03期
2 王爱华,周国安;“以乐造士”——从西周的乐教看其人才培养战略[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3 田彩仙;;气韵生动与魏晋南北朝乐舞[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杨玉华;范文华;;略论赵文化乐舞的历史渊源[J];作家;2010年16期
5 文华;;契丹族舞蹈艺术的形成过程与表现形式及特征[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夏小玲;;远古巫仪式中的礼乐因素[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7 周菁葆;;塔塔尔族与俄罗斯族音乐舞蹈[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葛姝亚;;原始乐舞探微[J];作家;2008年16期
9 戴岗;浅论唐代乐舞文化的整合性与适应性[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1998年06期
10 张斌;;先秦诸家乐舞美学思想之比较[J];大众文艺;2011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梁挺;李翠翠;;蛟龙转鼓:中国民间舞蹈的“活化石”[A];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二○○九年)[C];2009年
2 沈阳;;“建鼓舞”的再认识[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首席记者 潘黎明;独具魅力的喀什噶尔乐舞[N];喀什日报(汉);2010年
2 记者 王晓阳 实习生 王鹏;《汉唐乐舞》定点旅游演出势头良好[N];陕西日报;2010年
3 次仁拉姆;大型乐舞《珠穆朗玛》服装思考[N];西藏日报;2002年
4 字光亮;韵味古朴的苗族乐舞歌[N];云南日报;2001年
5 金笙;大型乐舞《珠穆朗玛》即将巡演全国[N];中国文化报;2001年
6 曾学文;丰富南乐的舞台表现力[N];中国文化报;2002年
7 马志良 杨福生 陈高潮;欢歌乐舞涌亲情[N];解放军报;2000年
8 本报记者 崔成泉;一个真实的西藏文本[N];中国文化报;2000年
9 本报记者 杨军录;《珠穆朗玛》饮誉第六届中国艺术节[N];西藏日报;2000年
10 卿青;“柳手鹤步”看韩舞[N];中国艺术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小鹿林子;如将不尽 与古为新[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2 王晓茹;舞蹈教育的“成人”价值[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
3 李建隆;敦煌壁画中的乐舞演出与演出空间[D];上海戏剧学院;2010年
4 刘雯;番瑶音乐文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亚芳;透过文本:对西方传教士记录的鄂尔多斯音乐的历史民族音乐学考察与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米久单增;布达拉宫卡尔乐舞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2 杨露;阴阳之韵[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张梦妮;中国唐宋乐舞《柘枝》与高丽乐舞《莲花台》的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何辉;张家口“拧鼓”乐舞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吴巧灵;《吕氏春秋·古乐篇》中的乐舞史料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6 王玉婷;基于Hevner情感环模型的虚拟乐舞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7 梁李婷;乐舞《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s,
本文编号:22469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2246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