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新加坡华人舞狮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21 12:06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等对新加坡华人舞狮进行研究。发现:华人舞狮于1904年之前传入新加坡,并历经萌蘖初生、消匿停滞、崛起兴盛、正轨繁荣等阶段;新加坡华人舞狮主要有南狮、北狮、青狮三类,融存于民众联络管委会、民众俱乐部、宗乡会馆、学校、健身社等机构中,日臻常态的赛事交流、佳节喜庆的传统印记、另辟蹊径的文化缩影是其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环境维系、政策助力、平台支撑、宗乡承续是华人舞狮发展的内驱动力;宏观族群认同、中观华人凝聚、微观健身娱乐是其时代发展的价值。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Chinese lion dance in Singapore by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It is found that the Chinese lion dance was introduced into Singapore before 1904, and went through the stages of emergence, elimination and stagnation, rise and prosperity, and prosperity on the right track. There are mainly three types of Chinese lion dance in Singapore: the Southern Lion, the Northern Lion, and the Green Lion, which blend into the people's Liaison Committee. In public clubs, village halls, schools, fitness clubs, and other institutions, the exchange of sports event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normal, the traditional imprint of the festive season, and the cultural epitome of a new way is the basic path for its cultura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maintenance and policy support. Supporting the platform, Zong Township continues to be the internal driving for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on dance; Macro-ethnic identity, middle Chinese cohesion, micro-fitness and entertainment are the value of the development of its era.
【作者单位】: 钦州学院体育教学部;
【基金】:2016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体育类)(16CTY022)
【分类号】:J722.2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世界主要经济体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研究"课题组;;世界主要经济体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及特点[J];调研世界;2014年10期

2 江渝;田文红;刘佳;;新加坡多元文化教育对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启示[J];中华文化论坛;2014年03期

3 李景;新加坡的“鹤山狮”及其渊源[J];岭南文史;1999年S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东教;;新加坡华人舞狮文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年02期

2 谢玉明;;河南农村文化产业取得的成绩概述[J];科技经济导刊;2016年36期

3 范周;周洁;;“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5期

4 姜一;;正确引导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以承德市为例[J];绿色科技;2016年20期

5 胡攀;罗锐华;;城市形象塑造:基于文化产业视角[J];中华文化论坛;2016年10期

6 曹晓月;;印度媒体产业发展报告[J];西部广播电视;2016年20期

7 范周;周洁;;正确理解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东岳论丛;2016年10期

8 谭文华;;文化强省战略下福建省文化创新的实现路径——基于技术创新的视角[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9期

9 王崇峰;;试论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及其经济价值[J];经济研究导刊;2016年22期

10 唐月民;;“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对外文化贸易格局的新变化及路径选择[J];文化产业研究;2016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胡光明;“新经济”时代新加坡华语生存环境及前景展望[J];东南亚;2003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元瑾;;是历史巧合抑或是互动模式?——中国两次社会变革与新加坡华人的回应[J];世界民族;2009年03期

2 郭惠芬;;从文学视角看当代新加坡华人的文化与社会变迁[J];世界民族;2010年01期

3 李朋飞;;殖民时期新加坡华人慈善事业探析[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4 陈晓蓉;;二战前新加坡华人基督教教育探析[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3年02期

5 冯成豹;;新加坡的华语推广运动[J];广东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

6 陈寿仁;;近三十年新加坡华人社会结构及其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摘要)[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89年04期

7 一木;;新加坡华人企业集团的若干特点[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89年01期

8 沈立新;新加坡牛车水的历史变迁[J];八桂侨史;1992年03期

9 小项;;《新加坡华人今昔》将在新问世[J];国际人才交流;1993年11期

10 黄松赞;;论战后新加坡华人自立求存的新道路[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庄幸乐;;新加坡华人庆清明[A];清明(寒食)文化的多样与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清明·寒食)论坛文集续编[C];2011年

2 李金生;;新加坡闽人的谱牒与族史:文献资源的开发、管理与利用[A];《谱牒研究与华侨华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郭玉聪;王黎晨;;新加坡华人新移民与华族的冲突与融合[A];21世纪出入境(移民)管理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李天锡;;闽籍新加坡华人的传统节日活动窥探[A];闽台岁时节日风俗——福建省民俗学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5 李一平;;新加坡的现代化与文化转型[A];五缘文化力研究——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李勇;;从族谱看新加坡福建人社群变迁[A];《谱牒研究与华侨华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赵彦;;新加坡华人青年婚姻家庭状况调查与分析[A];《文化转型中的妇女与婚姻家庭》全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黄怀;市领导会见新加坡驻厦总领事[N];厦门日报;2011年

2 钟雁明;广东与新加坡经贸成果具先导示范作用[N];国际商报;2006年

3 郭海方;史济春会见新加坡客人[N];河南日报;2007年

4 杜亚雄;多元的新加坡传统音乐[N];音乐周报;2006年

5 李小博;选美国,不如选新加坡[N];医药经济报;2009年

6 时报记者 张伟伟 叶媛媛;“努力开创新加坡福建经贸往来新纪元”[N];福建工商时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龙镇 通讯员 贾煊 蒋淑君;新加坡科技代表团智汇佛山[N];广东科技报;2012年

8 本报赴新加坡特派记者 王慧;新加坡 制度“管”出国家新形象[N];人民日报;2012年

9 南方日报评论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市长班”学员 周虎城;新加坡社会组织的仪轨建设[N];南方日报;2013年

10 记者 周洋 通讯员 史永洁;新加坡,,一座值得开掘的“富矿”[N];淮安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汪鲸;新加坡华人族群的生活世界与认同体系(1819-1912)[D];暨南大学;2011年

2 张钟鑫;新加坡华人基督教研究(1819-1949)[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潘家福;新加坡华社的多语现象与语言接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易蓉;新加坡引领社会思潮的经验性做法及其借鉴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林琳;当代新加坡华人宗教信仰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3 李雯;新加坡私立华语补习机构华语教育考察[D];安徽师范大学;2015年

4 董罡辉;中国大陆与新加坡小学德育比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5 余莉敏(EU LI MIN);陈嘉庚对新加坡的贡献(1904-1950年)[D];浙江大学;2014年

6 沈逸婷;晚清侨务与海外侨领:新加坡侨领吴寿珍个案研究[D];华侨大学;2016年

7 陈曦;左秉隆在新加坡推广中华文化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8 周理清;新加坡的平衡外交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9 张靖雯;新加坡精英治国的理论与实践[D];河南师范大学;2016年

10 白叶;社会变迁与新加坡华人宗乡社团之演变[D];厦门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850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22850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8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