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审美与角色:性别因素影响下的羌民族舞蹈
[Abstract]:In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environment, Qiang dance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Qiang people's life. The male Qiang people are even in a dominant position in the participation of specific dances. However, with the change of cultural environment, the 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the male Qiang and female Qiang people in the traditional dance of the native nationality took place "strong and weak interchangeably". The reason is that in the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 the differences in ethnic identity, aesthetic standards and inheritance between men and women in Qiang nationality are caused b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en and women in ethnic identity, aesthetic standards and inheritance.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分类号】:J72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亚鹏,万明钢;民族认同研究及其对我国民族教育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8期
2 马宁;;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保护对策——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3 秀花,刘伟;论羌族民间舞蹈的多元文化特征及其社会功能[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11期
4 贺金瑞;燕继荣;;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宁;羌族火葬习俗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2 马宁;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的完美结合——羌族民间叙事诗《木姐珠与斗安珠》评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3 谭继和;;禹生石纽简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4 鲍丽丽;;羌族丧葬习俗考——以汶川县萝卜寨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5 刘晓平;杨瑞洪;;藏羌民间艺术商品化的思考——《藏羌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课程实践的思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6 赵永忠;;论北宋对威州、茂州羌族的治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7 曹月如;;从祖荫之下到宗教超市——冀中农村宗教变迁考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8 鲁炜中;王静;;北川羌族传统建筑美学价值在灾后重建进程中的重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9 曹月如;;人类学视野下的宗教研究路径探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10 周巴;;羌族民俗文化中的色彩运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岳天明;郝世亮;;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妇女社会化研究及其意义——以新疆游牧少数民族妇女为例[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张铮;;简论人类文明的艺术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3 何林;;多样的“天堂”之路——茶腊村三个不同宗教信徒的葬礼[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4 韩瑞霞;;互联网对拉斯维尔5W模式的冲击[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5 常宏;;作为认知模式的草原文化理论及其在文化产业中的整合作用[A];论草原文化(第七辑)[C];2010年
6 陈向兵;;“精度抽象”:未来艺术的一种可能——以钟曦作品为例[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7 马燕;;清真饮食文化中的美学意蕴[A];中国回商文化(第二辑)[C];2009年
8 杨铭;;“西山八国”新考[A];任乃强与康藏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9年
9 张东宁;;国际视角下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与中国社会发展[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10 王鉴;;教育人种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素芹;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制度障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刘秋芝;口头表演与文化阐释[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邓群刚;集体化时代的山区建设与环境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丹;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制度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梅祖蓉;历史,,文化与人格[D];武汉大学;2010年
8 王志彬;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伟;索伦鄂温克宗教信仰:仪式、象征与解释[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佟金玲;司法仪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小雪;语文教育中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优玄;广西民族文化资本化中的政府政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姚洪阳;试论人机关系的历史发展及其文化考量[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郑衡;高校和谐校园建设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响;高师民族声乐生态课堂构建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曹宁;从《后汉书》重新审视东汉政府对羌政策[D];西北大学;2011年
8 陈训剑;侨乡的巡海大王崇拜[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臧晓曦;民族文化的再生与认同—作为文化符号的铜鼓[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蓝韶昱;中越边境土司社会互动与认同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马宁;钱永平;;羌族碉楼的建造及其文化解析[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钱超英;身份概念与身份意识[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3 王亚鹏;少数民族认同研究的现状[J];心理科学进展;2002年01期
4 滕星,张俊豪;试论民族学校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亚鹏;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适应与心理疏离感[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艳;;中国当代流行歌曲之“中国风”现象解析[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21期
2 李金发;;人类学视野下的彝族流行音乐——以山鹰组合为例[J];学理论;2011年03期
3 万绍芳;胡腊妹;;浅谈高校舞蹈课男女生同班的探索[J];大舞台;2011年06期
4 戎文;润稿散记(之十九)[J];词刊;2005年06期
5 罗卉;;歌唱训练中人声性别差异的规律探究[J];中国音乐;2005年04期
6 苏娅;;三国古典舞蹈本体性研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赵琴;;在弊病与观念之争中,现代音乐“美”在哪儿?——从出席UNESCO主办“国际作曲家演坛”说起[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7年01期
8 王雪燕;;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中的“传承”与“借鉴”[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9 丁爱华;;歌唱训练性别差异的规律探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李卓;王兵;;艺术与审美并驾齐驱——略论声乐艺术与大众审美的相互影响[J];艺术研究;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龙藜;;藏族锅庄舞的教育人类学分析[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康玉岩;令人关切的羌族舞蹈[N];中国文化报;2008年
2 记者 魏巍 李荣华;宁夏“借”羌族舞蹈开发西夏乐舞[N];华兴时报;2006年
3 彭巧珊;节目入选央视重阳晚会[N];阿坝日报;2006年
4 唐朴林;儿歌不必模仿[N];音乐周报;2006年
5 廖明君;深山瑶寨中的铜鼓声[N];南宁日报;2008年
6 中国文化部艺术司司长 于平;感人至深的《大北川》[N];团结报;2010年
7 梁占峰;打分彰显大学问[N];音乐周报;2010年
8 ;飘荡在天山的天籁之音[N];中国财经报;2005年
9 王杰;“黑色美”的发现及挖掘[N];广西日报;2004年
10 傅蕾 译自《纽约时报》;女性占据美国乐团“半边天”[N];音乐周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罗章;土家山歌:经验的生长与互动[D];西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晔;性别视角下的我国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现状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2 谭壮;羌族舞蹈教材建设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张莉;性别角色社会化与儿童音乐行为[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4 杨姿楚;明清唱论的现实性意义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5 刘贤敏;中国古典音乐诱发情绪的生理活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陆颖;论民歌艺术的当代发展及其文化价值[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琪芳;小黄侗歌的实地考察及教育价值分析[D];西南大学;2007年
8 周晶;《唱论》解读两题与“中国声乐学派”[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9 陈瑾;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性别比失衡的教育病理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姜晨;清代山东地方志民俗音乐资料整理与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本文编号:24498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2449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