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晋南威风锣鼓的体育文化价值

发布时间:2019-04-24 22:43
【摘要】:文章以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结合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晋南威风锣鼓产生的人文地理环境进行分析,结合实际对威风锣鼓的体育文化价值进行探讨,指出:晋南威风锣鼓产生于农耕时期,这种以原始崇拜为深层内核的非物质文化形态里蕴涵着丰富的体育文化思想:古朴的器乐演奏形式使演奏者在参与过程中能够强健筋骨;多变的表演形态能够使参与者增强协作意识;而古代战争的文化背景使得威风锣鼓在表演当中也体现着鲜明的竞争性;铿锵激昂的乐曲使参与者能够陶醉其中,达到身心共愉的境界。充分发掘晋南威风锣鼓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涵的文化价值,并使之能够更好地继承和传扬下去,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Abstract]:Based on the research method of ecology, combining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umane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f Weifeng Gongs and Drums in South Shanxi, and discusses the value of sports culture of Weifeng Gongs and Drum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reality. It is pointed out that during the period of farming, this non-material cultural form with primitive worship as its inner core contains rich thoughts of sports culture: the simple form of instrumental music enables the performer to strengthen his bones and muscles in the process of participation; However,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ancient war makes the powerful gongs and drums in the performance also reflect the distinct competition; The sonorous music enables participants to indulge in it and reach a state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appiness. To fully explore the cultural value contained in the importan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Shanxi and South Shanxi, and to make it better inherited and spread, will be helpful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作者单位】
【分类号】:J722.2;G85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艾琳;卢欣石;;草原生态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年01期

2 许嘉璐;;训诂学与经学、文化(三)[J];文史知识;2010年01期

3 柴丽;;守住中华民族的根[J];科学之友(A版);2010年01期

4 ;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J];科学之友(A版);2010年01期

5 杨雪梅;;“非遗”项目迎来“中国年”[J];科学之友(A版);2010年01期

6 魏来;;“非遗”保护:民族文化觉醒之路[J];科学之友(A版);2010年01期

7 青峥;;外国“非遗”保护现状[J];科学之友(A版);2010年01期

8 严长元;;日本“非遗”保护的启示——访日本东京文化财研究所所长铃木规夫[J];科学之友(A版);2010年01期

9 林理;;“非遗”普查,看看他们怎么做[J];科学之友(A版);2010年01期

10 冯骥才;;隆回手记[J];新湘评论;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陆妹;;以乡土体育文化为载体 探索课程园本化[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上海卷)[C];2010年

2 杨宏烈;;广州黄埔古村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A];第二届营造技术的保护与创新学术论坛会刊[C];2010年

3 李忆湘;;在发展中进行非遗保护,在传承中促进产业发展[A];2010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高峰论坛专刊[C];2010年

4 李琦;;广播电视媒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A];2010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高峰论坛专刊[C];2010年

5 王乃举;黄翔;;基于文化生态理论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A];中国市场营销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乌丙安;;《孟姜女传说》口头遗产及其文化空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孟姜女传说》评述[A];山东淄川·中国孟姜女传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黄志欣;;浅析海伦剪纸的风格特色[A];黑龙江省绥化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李重阳;;浅谈地方大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A];黑龙江省绥化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Richard Hao;;RFID防伪的基石——票务管理系统成功经验分享[A];2009中国国际RFID与智能卡技术应用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张士闪;;淄河孟姜女故事:对《齐鲁晚报》一则新闻报道的深读[A];山东淄川·中国孟姜女传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月辉;“剪”出特色教育新天地[N];中国妇女报;2010年

2 本报驻美记者 彭则鹏;北美最大的华人文体协会[N];中国体育报;2010年

3 白骅;四川安仁古镇成首个“中国博物馆小镇”[N];中国旅游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谢颖;给未来精神生活保存一份资源[N];人民政协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周静;对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N];贵州日报;2010年

6 记者 杨可;首批市级“非遗”传承人出炉[N];汕头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冯新生;年画馆,在传承与创新中壮大[N];中国旅游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韩叙 黄全斌;西泠印社:金石红泥古韵里 百年名社气象新[N];经济日报;2010年

9 记者 林侃 王凤山 林辉;福清石竹山梦文化节开幕[N];福建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谌强;文化遗产与我们一道前进[N];光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廷亮;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2 徐成立;科技时代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困境与超越[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温搏;当代武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东芬;北京奥运会教育价值的开发与实现[D];苏州大学;2009年

5 赵升;我国城市群众足球运动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6 孙革;基于战略管理的我国竞技足球发展走向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7 冯彤;“和纸”的制作工艺及象征文化阐释[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8 王润斌;民族主义演进与奥林匹克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9 田艳;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权利法律保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10 宋颖;端午节研究:传统、国家与文化表述[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晓琪;西部电影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功能[D];西北大学;2009年

2 赵倩;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3 彭小舟;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潜力的评估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陈晶;一个古代“送瘟神”习俗的现代境遇[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5 胡云江;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岩鹰拳的继承及保护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6 陈云;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彭小岷;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标法保护探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 米永忠;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9 关芳芳;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评价及旅游开发活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10 赵U,

本文编号:24648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24648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e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