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贵州彝族丧葬仪式之“铃铛舞”研究

发布时间:2019-10-12 14:26
【摘要】:彝族“铃铛舞”起源于彝族祭祀文化,是彝族丧葬仪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铃铛舞”队员通过唱祭歌,跳祭舞,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起到慰藉祖灵、沟通神灵的作用。本论文通过对贵州彝族“铃铛舞”传统祭祀仪式功用的研究,从民族学、民族音乐学等不同的角度,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研究“铃铛舞”在丧葬仪式中的具体运用;从共时角度描述“铃铛舞”的仪式具体过程,揭示它的文化功能;从历时角度研究它的文化变迁,并对比在当今社会下它的传承现状与变革,探析它在艺术、历史、伦理等方面的价值与社会功能的演变。论文分为以下部分。第一章简要概述贵州彝族“铃铛舞”,通过搜集和整理当地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文献,分析与归纳“铃铛舞”的历史起源。“铃铛舞”的在历史发展中有两个较为重要的阶段:第一阶段为在彝族开始有了祭祀祖先的仪式活动时,“铃铛舞”即伴随这种活动而出现,并只能在丧祭仪式中表演;第二阶段为彝族在六祖分支后的大迁徙中,频繁的战争对如今“铃铛舞”的舞蹈动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第二章整体分析贵州彝族丧葬仪中的“铃铛舞”,包括仪式的祭场布局、“铃铛舞”的表演队形、原生态“铃铛舞”表演剧本等。第三章通过田野调查,记录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贵州彝族传统丧葬仪式的过程,并对仪式中的“铃铛舞”、布摩、经文等做了简要的分析。认为仪式中的“铃铛舞”舞队跟布摩既是两个独立的存在又是相互融合的整体。第四章讨论“铃铛舞”中的音乐与舞蹈,主要分析“铃铛舞”的歌词、曲调以及舞蹈动作。认为传统“铃铛舞”两个主要部分包括祭歌的演唱和舞蹈的演绎,歌曲和舞蹈的相互穿插进行,共同构建了贵州彝族传统丧葬仪式中“铃铛舞”的表演。第五章阐述贵州彝族“铃铛舞”传承现状以及当地社会对“铃铛舞”的保护措施:主要是将“铃铛舞”舞台化;学校教育引入“铃铛舞”;成立传习所。最后一章为结论。“铃铛舞”是贵州毕节地区彝族丧葬仪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丧葬仪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为逝者表演“铃铛舞”,是为了延续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使丧事变成一种喜丧,体现了人们共同的生死观念:逝者虽离开了人世,但是也踏上了寻找祖先、回归祖先的终极道路,也是人生最后的归宿和结点。如今大多数人们为求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民族传统文化对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如何在发展经济的情况下,同时保护好民族文化,这是我们如今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图文】:

威宁县,地理位置,毕节市,贵州省


四、田野调查概况(一)田野点概况本课题研究的地点主要是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稚街乡等地。毕节市是贵州省下辖地级市,位于贵之一。威宁县全称为威宁彝族苗族回族自治县,是贵州省地势最高的县,位于毕节市的西南方向,其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乌江北源六冲河和南源三岔河的乌蒙山区倾斜地带,,东邻毕节、纳雍,西连威宁良。

地理位置,贵州省,毕节市,乌蒙山区


贵州省地势最高的县,位于毕节市的西南方向,其北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乌江北源六冲河和南源三岔河上的乌蒙山区倾斜地带,东邻毕节、纳雍,西连威宁,良。图 1—1: 威宁县地理位置图
【学位授予单位】:大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J722.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隽迪;;彝族歌舞研究三十年综述(1980-2011)[J];歌海;2013年04期

2 吕华鲜;陈炜;张露露;;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调查报告[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3年02期

3 王俊;;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模式浅谈——以黔西北彝族村寨阿西里西为例[J];人民论坛;2013年08期

4 杨军;;贵州彝族婚嫁“跳脚舞”的社会功能剖析[J];怀化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5 王继超;;彝族“撮泰吉”的文化民俗涵义及多重功用[J];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6 王鹏翥;;彝族歌舞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威宁县板底乡为例[J];今日南国(中旬刊);2010年11期

7 穆春林;;从贵州彝族丧葬文化透视彝族生死观[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10期

8 李建荣;;贵州彝族铃铛舞试析[J];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02期

9 余未人;;彝族铃铛舞[J];当代贵州;2009年05期

10 郑锋;;彝族铃铛舞的体育文化特征、社会功能及资源开发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蒋凤;;赫章:民族民间文化五彩缤纷[N];毕节日报;2011年

2 胡晓涛;施毅;;夜郎:青铜的光芒[N];毕节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陆栋梁;湘桂走廊丧葬仪式音乐文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林立策;神圣的表演[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2 吴中蓓;长沙开福寺比丘尼焰口仪式及音乐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本文编号:25481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25481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5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