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宜兴民间舞蹈《男欢女喜》的变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1 21:00
【摘要】:傩文化是以驱鬼逐疫、禳灾降福为核心的民间文化,蕴含图腾崇拜、巫术崇拜、鬼神崇拜和生殖崇拜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傩舞是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面具、舞蹈动作来迎神驱鬼、祭祀神灵,以期获得神灵的庇佑。长期以来,傩文化以其通神降福功能广泛影响着传统乡村社会以及人们思想、生活、生产等方面。本文以江南地区罕见的傩文化遗存——宜兴男欢女喜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舞蹈依附空间、符号象征、功能和传承模式的变迁,来阐释其动因与社会意义。本文第一章为相关理论和综述研究,以民俗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的仪式理论、符号象征理论、功能主义理论为理论依据来阐述男欢女喜的变迁。文献综述主要围绕傩文化和男欢女喜两个层面展开,为男欢女喜的变迁和成因、社会意义分析奠定基础并提供参考;第二章着重概述男欢女喜的生存环境和发展脉络,特殊的地域和文化环境孕育出地方傩文化,随着时代发展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第三章以舞蹈的依附空间、符号象征、功能以及传承模式为视角,深入挖掘变迁中男欢女喜的艺术特色;第四章重点进行动因和意义的阐释,从人类自身发展、原生文化空间消逝、经济结构调整、政府政策导向四个维度分析变迁的驱动因素,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人与鬼神关系及其转化、传统乡村社会结构权力的复杂变化,并上升到社会有效治理层面,反映出社会行政治理的转变。以傩舞为代表的傩文化及其变迁生动呈现着历史变革中国内百姓生活习俗、生产活动的样貌,为后人打开一扇通向传统历史文化的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代传承中被打上时代烙印,难以适应时代的被淘汰,符合时代要求的被创新,在这一过程中强化自身的认同感。作为地方性非遗,男欢女喜扮演并将长期扮演促进文化认同与文化多样性的角色,将文化认同内化为凝聚力,为有效的社会治理与和谐、有序、稳定的社会发展助力。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J722.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炜;杜兆芳;;安徽池州傩戏服饰文化探究[J];纺织学报;2015年05期

2 许平山;李宁;;贵池傩服饰形制及其美学特征[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3 陶思炎;;傩仪的结构与作用[J];民俗研究;2014年04期

4 陶思炎;;苏南傩面具略论[J];地方文化研究;2014年02期

5 宋忠洋;;简析民间舞蹈的功能[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3期

6 王兴业;田蓉辉;;从悦神到娱人——浅析傩面具的功能变迁与民众审美情趣的关系[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潘丽;;花鼓灯的文化内涵解读[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8 郭妍琳;;当代文化视角下的傩祭与傩戏功能浅析[J];艺术百家;2007年06期

9 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传承[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0 汪晓云;;傩与神鬼人关系的变迁[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曾澜;地方记忆与身份呈现[D];复旦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朱宝莉;互动与重构:傩与乡村社会[D];湖北民族学院;2014年

2 王丽;云南傩戏面具民俗文化及造型艺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3 许恩;吴地舞蹈文化源流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4 蔡丽红;明代歌舞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7246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27246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6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