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阿尺木刮”舞蹈生态文化调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1 08:15
【摘要】:傈僳族传统歌舞“阿尺木刮”又称“阿尺木刮哇其”,是傈僳语,“阿尺”即“山羊”,“木刮”是歌或调子的意思,“哇其”为跳舞。全句意为“模仿山羊声音和动作的歌舞”,属于集体自娱性舞蹈,维西县傈僳族传统歌舞“阿尺木刮”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阿尺木刮”是傈僳族历史的真实写照。“阿尺木刮”以热烈奔放、粗犷有力的歌舞生动地反映了傈僳族游牧、狩猎、采集、刀耕火种的历史演变过程。傈僳族是酷爱狩猎的民族,对各种动物的习性都非常熟悉,特别是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傈僳族人民的衣、食、住、行与山羊结下了不解之缘。 本文对维西傈僳族自治县非遗歌舞“阿尺木刮”进行解剖式分析,阐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舞蹈构成的影响,探索其舞蹈在不同文化层面中的生存状态,剖析傈僳族舞蹈“阿尺木刮”的文化内涵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体。试揭示出傈僳族“阿尺木刮”舞蹈的深层文化结构,并指出传统的民间舞蹈能够产生和发展,其相关的舞蹈生态原因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希望能通过本文的调查研究,推动傈僳族传统歌舞“阿尺木刮”在现代社会中的顺利传承与发展。 本论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阿尺木刮”舞蹈的生存空间进行描述。考察“阿尺木刮”舞蹈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以支持生态环境影响舞蹈的命题。第二部分针对研究对象“阿尺木刮”舞蹈进行较为全面的概述。首先追溯其源流,然后对舞蹈文化形式要素进行分析,最后纵向比较,主要阐述“阿尺木刮”舞蹈与本民族和其他民族有关舞蹈内在联系。第三部分在前两部分的研究基础上进行理论性总结。对其表演形式、风格特色及其内容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进行剖析。第四部分是对策的提出,通过田野调查对现状的剖析,结合“阿尺木刮”发展状况和保护传承现状,对该部分进行梳理总结。最后对“阿尺木刮”舞蹈的未来发展趋势展望以及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建设性措施。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70-4
本文编号:2788823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7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泽洪;;中国西南的傈僳族及其宗教信仰[J];宗教学研究;200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曦帆;“藏彝走廊”乐舞文化选点考察与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27888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2788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