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江西大余县旁牌舞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7 09:21
【摘要】:大余县旁牌舞是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与北方鞑靼部落作战时的产物。在明朝万历年间,由大余县吉村镇康屋族人康明生放排下南京时习得,并带回康氏家族中传授,传承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随着时代发展,政治、经济和社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大余县旁牌舞于2013年入选为江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但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受到新兴事物重大冲击的今天,大余县旁牌舞这项地方性、区域性传统活动更是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本文以民族传统体育学为研究视角,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运用实地调查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大余县旁牌舞的起源与发展、传承人和传承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并通过获得的相关数据和文献资料,梳理、分析归纳,发现大余县旁牌舞从最初的军事阵型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逐渐褪去其实战作用,逐渐形成现在的武舞状态。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发展了旁牌舞自身;也记录大余康氏一族的发展;同时也是赣南客家文化的“活化石”。充分展示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文化内涵。同时,从旁牌舞的活动内容与活动形式来看有较高的健身健心、娱乐和历史文化价值。但是,大余县旁牌舞在传承与保护过程中存在许多困境,主要有(1)传承链断层;(2)群众基础薄弱;(3)传承人传承意识弱;(4)政府管理不到位等。针对大余县旁牌舞传承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建议:(1)加强大余县旁牌舞原生态保护。(2)提高传承人的自觉传承和保护意识。(3)相关部门加强对旁牌舞的指导。(4)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旁牌舞的传承和保护。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J722.2
【图文】:

江西大余县旁牌舞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旁牌舞中“旁牌”也称圆牌

燕子,兵器,祠堂


一、沐光仪式。即打扫祖祠堂和各个小的分祠堂。二、省贡仪式。即在祖祠堂各个代表上贡自己小组或分祠堂的贡品。三、祭祖仪式。即按辈分各小组和分祠堂逐一上香,最后集合跪拜祖先。四、扫墓祭祖。即康氏家族中选出代表去祖坟扫墓及祭祖。五、旁牌舞表演。即由新老两辈人开始旁牌舞表演。六、燕飨宗亲。即在宗祠宴请回家宗亲和周边德高望重的老人,大家在一起边吃边聊,诉说这一年里的酸甜苦辣,讲讲来年的打算。3.3.1.2 活动器材3.3.1.2.1 兵器旁牌舞所使用的兵器有两类:一类的防御兵器,另一类是击刺兵器。防御兵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旁牌,因其形状是圆形,也称圆牌。在表演时手持圆牌者为我方步兵。旁牌以前是由一种树藤或者轻木制作的,现在的旁牌主要都是由本地老水牛皮制作而成。另一种是燕子牌,因其形状如同燕子尾巴,故称为燕子牌。在表演时手持燕子牌者,是模拟敌军的骑兵。燕子牌以前也有木制或者木和兽皮合制,现在的燕子牌也主要是用本地老水牛皮制作而成。

兵器,武艺,器材


短兵器主要有腰刀、双斧、钩镰、双锏、扫子等。笔者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在使用的兵器里除了少量破旧不堪的真兵器以外,其他的兵器大多为竹制或者木制的兵器模型。传承人康安鑫老人告诉笔者,据他回忆,他的祖辈们所用的兵器都是能上阵杀敌的真兵器,虽然他们武艺高强,但是在练习旁牌舞这种团队合作的阵式时受伤也是家常便饭。到了父辈旁牌舞中使用的兵器虽然大多都是真的,由于艺人们的武艺传承受到战争的影响,许多艺人武艺不经等原因,以至于大多兵器基本闲置。到了康安鑫老人这一辈学过武术的艺人已经是寥寥无几,基本上使用的兵器为竹制或者木制代替品,真兵器随其他器材被保存于康氏祠堂。后来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旁牌舞的器材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原本剩下为数不多的器材,在1985 年时县里举办的民间传统艺术普查时,县里组织康安鑫老人这一辈在大余县梅关中学练习表演,同行的还有剩余的能够使用的真兵器,在普查结束后这些器材连同资料一起存放于梅关中学,在这之后梅关中学经过数次的迁址、翻新校园,有关旁牌舞的器材也随之不见。①谈到这康安鑫老人也不由得感叹。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维萍;;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看江西永新盾牌舞蹈的传承与发展[J];视听;2015年12期

2 刘曦红;;宗族社会视野下大余旁牌舞体育民俗活动探析[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03期

3 赵海青;;浅析瑶族金锣舞的传承与保护[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06期

4 王玉栋;;永新盾牌舞的武术技击价值及其传承特点[J];兰台世界;2013年22期

5 尹国昌;刘欣然;;民俗体育奇葩:永新盾牌舞的文化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6 李文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探析[J];中华文化论坛;2012年03期

7 余友儒;何晓涛;;永新盾牌舞的武术技击价值及其传承特点[J];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8 张承龙;;永新盾牌舞的文化自然及其传承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08期

9 汪如锋;;文化生态困境中土家族村落传统体育的保护与传承[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彭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新盾牌舞的体育文化价值[J];农业考古;2009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黄英兰;阿伊努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2 刘坚;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崔亚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永新盾牌舞的传承与保护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7年

2 陈婧;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永新盾牌舞的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3 周志勇;论政府主导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D];湖南大学;2007年

4 韩双斌;江西抚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951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27951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d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