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舞蹈作品《我的那片林》的创作实践与感悟

发布时间:2020-08-23 08:42
【摘要】:文章从创作角度的出发,对作品《我的那片林》进行创作实践分析,分别从作品结构、舞蹈语汇和舞蹈调度等方面去具体解析,并通过一定的总结与归纳,提出实践后的创作感悟,从而提升一定的编创能力与专业素养,对于今后的再次编创提供新的思路与见解,并希望能够对当今舞蹈创作的思考与实践而做出应有的贡献。文章共分四个部分对作品《我的那片林》进行创作分析和阐述;第一部分对此文章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宏观整理。第二部分对作品《我的那片林》进行概述,分为创作背景和内容简介。第三部分对作品《我的那片林》的创作实践进行重点分析,主要从作品结构、舞蹈语汇、舞蹈调度、道具和音乐五个方面进行全面而深入的阐述。最后在第四部分中,文章由表及里深入到对作品创作实践后的总结与感悟,这不仅仅是对于舞蹈理论的充实,更将对日后的创作实践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J704
【图文】:

人种


2.1 作品创作背景作品《我的那片林》是以电视剧《最美的青春》为创作背景而编创的小舞剧,而《最美的青春》创作的背景是发生在塞罕坝真实的故事。塞罕坝,蒙古语意为“美丽的高岭“。在没有被荒废之前,曾经是皇家的围场,但由于遭到清政府和日本侵略者的肆意掠夺,到解放初期已成为贫瘠的荒漠之地。直到 1962 年,国家决定在塞罕坝建立林场,几代塞罕坝人奉献青春年华,只为让荒凉的塞罕坝重现绿色家园。经过几代塞罕坝人克服重重困难,历经五十载,终于恢复了塞罕坝山清水秀的模样。这部《最美的青春》就是讲述了这 50 年来几代塞罕坝人奉献一生重造山林的故事。编导被这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塞罕坝精神”所深深感动,于是想要以舞蹈的形式把这种精神所传递下去,所以有了这部作品《我的那片林》。

故事,祖国,植树造林,作品


图 2.2 如今塞罕坝的美丽面貌在这部作品中,讲述了主人公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共同扎根于塞罕坝的土地上,积极响应祖国号召植树造林的故事。由于舞蹈拙于叙事,不可能把所有的故事讲述的清清楚楚,王舸老师曾说过,“以小见大”,让我深受触动,因此在《我的那片林》前期的构思中,“以小见大”成为我的切入点,将目光投向以“主人公”见“大情怀”,落实到“人”本身,从而深入观众的内心。在电视剧《最美的青春》中,有一句话时常在我脑海中萦绕,“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话点醒了我,所以作品中的主人公亦是如此,如今家乡的荒凉与当年的枝繁叶茂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故乡的热爱深深牵动着他,冥冥之中似乎有一种声音在告诉他:“我要留下,我要建设家园”,在艰苦的条件下,他没有选择逃避,而是毅然决然留下,所以他的故事将从这里开始抒写,同他一样的有志青年也将从这里开启人生的意义,无私奉献出自己的青春。除此之外,在着手编创《我的那片林》之前,反复看电视剧中

“理想”,篇章,丝带,第一


图 3.1《我的那片林》第一幕剧照在第二篇章“理想”中,主要展现了主人公的理想与抱负,首先以主人公抒发情感的独舞开始。面对家乡如今的荒凉,他无助、痛苦,在这种内心的带动下,一点一点指尖、造型的摆动,似乎在像我们传达着内心的迫切以及对于美好的向往。然后,慢慢将自己想象成一棵小树苗在生长,从开始小的抖动,到最后的疯狂成长,肢体语言扩大的同时也是人物内心情感的抒发。最后,绿丝带与群舞的出现,再到大家共同寄绿丝带时的舞动,以上种种都代表着美好希望的开始。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邱彦茜;;浅谈如何提高舞蹈编导的创作能力[J];大众文艺;2014年21期

2 于平;;门文元大型舞剧创作感思[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本文编号:28013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28013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d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