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关于山西花鼓类“非遗”舞蹈保护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1-02-16 04:24
  当前,山西花鼓类"非遗"舞蹈保护中所出现的问题是"花鼓打不响""花鼓打不花""鼓与舞分离"。究其原因,是由这类"非遗"舞蹈保护主体与传承主体在对其核心技术认识上的偏差所造成的,具体而言,在于保护主体与传承主体对这一"非遗"舞蹈项目核心技艺的摒弃和化难为简的改造,盲目地用"大而简"的文化传播替代民间"小而精"的自主传承,从而使得保护的对象脱离了原生环境和文化。所以,花鼓类"非遗"舞蹈的保护需要尊重花鼓传承的历史规律与原则,需铭记"花鼓不打空槌"的传承古训,杜绝将鼓乐敲击与舞蹈动作分离。同时,对其实施活态化保护,应该尽快培育花鼓原生地村民成为花鼓传承的骨干力量,建立花鼓原生地最具有代表性的花鼓队,使其成为其传播的主要力量。 

【文章来源】:当代舞蹈艺术研究. 2019,4(04)

【文章页数】:5 页

【图文】:

关于山西花鼓类“非遗”舞蹈保护的思考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花鼓形象(拍摄者:吕良)

花鼓,翼城


因此,我们在花鼓类“非遗”舞蹈的保护中应该优先对鼓点进行学习和练习,不能急功近利从外在动作学起,而是要实实在在练就一身打花鼓的功底。在面对多鼓敲击时,也不能只追求数量上的优势。关于这一点,张增发的徒弟王锦就曾指出,当前多鼓敲击的问题,“不管背几个鼓,都是一个修饰,打的话只是一个响”。所以,上一代传承人这种多鼓敲击且鼓鼓都要响的表演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它一定是花鼓表演中少数人才能掌握的绝技,但是今天我们用帮鼓、助鼓的方式使其实现“人人都能打”的效果,那么还有谁会愿意通过勤学苦练来传承这项技术呢?所以表面的动作传承和帮鼓、助鼓以及现代音乐背景的代替只会让这项绝技逐渐失去魅力和色彩进而退出舞台。(图2为翼城花鼓表演。)二、“花”是花鼓类“非遗”舞蹈保护的味

花鼓,万荣


那么,通过传承人用内行看门道的视角针对“花鼓不花”的发声和花鼓在技巧、风格上的艺术高度,我们对花鼓类“非遗”舞蹈提出以下建议。首先,要想实现鼓点花哨的效果,靠目前这种大众传播方式是无法实现的,因为当下花鼓类“非遗”舞蹈大众化传承的核心动作以简单易学为目的,缺乏对传统花鼓技艺的传承。其次,照猫画虎的假打和花哨的表面动作更是不可取的,必须有一群真正热爱花鼓的传承人,通过寻找文化根脉还原鼓舞原貌,通过寻找鼓谱还原这种花哨的“鼓点节奏”,通过苦练达到这项技艺的难度和高度,从而再现鼓点花哨、动作花哨、风格花哨的历史味道。(图3为万荣花鼓表演。)三、“鼓与舞合一”是花鼓类“非遗”舞蹈保护的魂


本文编号:30361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30361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b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