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佤族木鼓舞生态审美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10 19:43
  佤族主要居住在我国云南省西南部和缅甸北部与我国的交界地带,在柬埔寨、老挝、泰国也有分布,本篇主要以居住在云南的佤族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木鼓舞中的生态审美观。佤族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以及各种各样的少数民族艺术,木鼓舞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木鼓是佤族的标志,是佤族文化的核心特质之一,反映了佤族对神灵、对生命、对世界的基本观念,其原始、古朴、粗犷、神秘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围绕着佤族拉木鼓盛大祭祀仪式所产生的木鼓舞,不仅具有祭祀众神、节日庆祝、民俗仪式、民族文化象征、民族艺术等表现功能,更具有凝聚佤族历史记忆,传承民族文化和习俗,强化族群的认同的社会功能。佤族的木鼓舞文化中展示出人与自然平等共生的生态思想,对其进行深入探究,可作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参照。佤族有着独特的自然宗教文化以及地域环境文化,在这样的文化底蕴下孕育出了佤族有着独特审美特点及审美文化的木鼓舞。本文以生态美学理论为指导,透过佤族木鼓舞的形态及外在风格,来深入分析佤族文化中所蕴含的生态审美观。本文分为四个部分:佤族木鼓舞生态审美观的成因、佤族木鼓舞的生态美意识、佤族木鼓舞的生态美意趣以及佤族木鼓舞生态美价值的转化。论文将重点... 

【文章来源】: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佤族木鼓舞生态审美研究


佤族服饰肤较为黝黑加服装与配饰,壮、热情、

木鼓,空地


是全寨人主要的聚会和活动场地,每当木鼓房中敲响木鼓来通知所有人。木鼓,人们在这里追溯村寨的历史,祈求诸是围绕着木鼓房展开的。展现“制作木鼓,新木鼓进房”的场景。巴送新木鼓进木鼓房的全过程。当太阳木鼓并将其拉到木鼓房旁边的空地上,像双掌一样,谷穗长又长,像马尾巴一的水酒最甜,你家煮的稀饭最香”①。人、“一步一踢”、“三步一跺”、“三,直到新的木鼓凿成。不同地方的佤族地区仅有一种跳法:所有的舞者手拉手围唱时,众舞者双膝

木鼓,场景


以伴舞的形式参与其中,她们不能敲打木鼓和触摸木鼓,被认为是不吉利的。随着时代和历史的进程,中国乃至世界都掀起了一股呼吁女权主义的浪潮,宣扬女性应拥有和男性同样的地位和权力。佤族的《木鼓舞》其社会功能发生变化的同时,在男女平等观念的影响下,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娱神性《木鼓舞》转化为人们的主要庆祝活动的时候,每逢节日庆典,佤族人民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在木鼓的伴奏下,五指交叉,围绕着木鼓或木鼓房跳起舞来。在这种欢愉的场景中,男女之间是没有差异的,他们以屈膝、弓腰,用最真诚的舞姿来传达对木鼓的敬意。佤族《木鼓舞》的舞台完整美还体现在其完整性上,《木鼓舞》在摒弃一些落后习俗的同时,加入了一些佤族女性甩发舞的动作,丰富了其形态和舞蹈语汇的同时,也是对佤族女性的认可。在现代的拉木鼓仪式中,没有以前浓厚的宗教祭祀意味,女性也是可以加入到拉木鼓的队伍中。像图 3.3.2 中所展示的一样,男女共同进行拉木鼓仪式,烘托节日的欢愉氛围。随着佤族的《木鼓舞》作为民族艺术形态登上舞台,在充分展示男性的阳刚之美时,更需要女性的阴柔之美的融入和调和,展现出刚柔并济、阴阳和谐的神韵之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西盟佤族木鼓舞形态演变研究[J]. 额瑜婷,裘亚萍.  普洱学院学报. 2016(04)
[2]佤山薪火续鼓舞——沧源佤族《木鼓舞》传承发展之我见[J]. 王筱.  大众文艺. 2015(21)
[3]艺术功能论[J]. 丁宁.  艺术百家. 2015(05)
[4]佤族木鼓文化中女性身体的社会性别分析[J]. 马祯.  普洱学院学报. 2015(02)
[5]历史记忆、文化传承与族群认同——云南佤族木鼓舞文化内涵与功能分析[J]. 甘开鹏,王秋.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3(03)
[6]佤族木鼓文化研究综述[J]. 梅英,李红军.  保山学院学报. 2013(03)
[7]佤族木鼓文化[J]. 周瑜瑾.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1(01)
[8]佤族《木鼓舞》浅析[J]. 马承魁.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0(S1)
[9]沧源佤族木鼓舞文化的价值解读[J]. 艾兵有,潘亿生.  咸宁学院学报. 2010(08)
[10]浅谈佤族审美文化与审美意识[J]. 赵玲玲.  现代交际. 2009(12)

博士论文
[1]佤族木鼓文化研究[D]. 郭锐(岩嘎).中央民族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佤族民间舞蹈的伦理意蕴[D]. 王宇清.云南大学 2016
[2]人"神"共舞之美—佤族祭祀舞研究[D]. 李先利.昆明理工大学 2015
[3]西盟佤族木鼓舞的文化变迁[D]. 陈美含.云南艺术学院 2013
[4]佤族题材在油画创作中的探索和实践[D]. 顾春春.上海师范大学 2012
[5]《司岗里》文化符号研究[D]. 婻柯.中央民族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0751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30751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9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