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长兴百叶龙从单一到多元传承方式的演变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3 14:39
  百叶龙源于林城镇天平桥村,距今有一百七十多年的传承历史。2006年,长兴百叶龙入选第一批(龙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方式从单一向多元发展,既说明存在多种传承组织,同时折射出人们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变动。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以百叶龙传承方式为主线,从历时的维度阐释各个传承组织出现的背景、传承方式、传承内容和传承模式;从共时的维度分析百叶龙在民间、学校和商业组织传承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旨在揭示百叶龙的传承与变异的动力、方式及规律。通过分析百叶龙传承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指出百叶龙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为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思路和方法。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百叶龙传统的传承方式以师徒和家族传承为主,有向家族传承倾斜的趋势。但是,两种传承方式并不理想,使民间陷入传承的困境之中。2.学校和商业组织是百叶龙传承的主要力量,并且形成了授课制和公司制为主的新兴传承方式。学校与商业组织合作,形成“校企联合”的百叶龙传承模式。但是,学校之间传承力量差异较大,彼此又是隔绝的状态,不能完全承担民间与商业组织相互沟通的中介。3.民间、学校和商业传... 

【文章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10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长兴百叶龙从单一到多元传承方式的演变研究


百叶龙舞台表演的场景

天平,百叶


分析22龙灯的形式,并改名为“化龙灯”。①据王秋如②老人回忆说:“百叶龙和上舍村的花龙灯确实存在许多相似之处。1956年两个地方都派队伍去杭州演出,他们的舞龙是展出,我们是真舞。”经过经数代艺人的改进,原先的花灯相衔恍若游龙,逐渐演变为由荷花瓣组成的“百叶龙”。③龙的渊源与中国图腾的龙文化有密切关系,可谓从龙文化中孕育繁衍而形成的,先有龙的图腾,再产生龙的习俗,衔生出龙的文化,进而再繁衍成龙的表演艺术活动—舞龙。④在天平桥村,有以“龙”命名的地名或建筑。比如“龙山”、“龙桥”(见图4.2)等。离村子不远处,有一座海拔两百多米的山峰,当地人称为“龙山”。与“龙山”相对称的,是泗安塘上的“龙桥”。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当地百姓说,只要山顶出现云雾,必会下雨。加上山的外形,起起伏伏,好似一座盘绕山腰之间的巨龙。因此,人们就会联想是“龙”的化身。而在村子周围,有许许多多的荷塘,站在湖边,看着亭亭玉立的荷叶和含苞待放的荷花,脑海里就会浮现出“百叶与荷花”的故事来(见图4.3)。笔者推断,在天平桥村先有关于龙的龙山信仰,再创造出百叶龙美丽传说。经过一代代人的生产与实践,把舞龙与“祈雨”结合,渐渐形成舞龙的习俗。图4.2天平桥村“龙桥”图4.3天平桥村荷花塘一角民间流传着众多百叶龙的故事,并非仅仅满足观众涉猎的爱好,对于百叶龙传承群体来说,却是极其珍贵的创作素材。百叶龙与其他舞龙样式不同,既有舞蹈元素,又融入舞龙的部分。因此,需要有剧本来支撑,通过舞蹈编排反映主题。百叶龙的创作主题从“飞龙在天”的祈神求雨仪式,回归到“江南水乡”的主题,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如今,又需要融入新的元素,才能适应观众的审美情趣。①转引自http://www.huzhou.gov.cn/中国?

荷花,天平,百叶


幕????俜毖艹闪?谋硌?艺术活动—舞龙。④在天平桥村,有以“龙”命名的地名或建筑。比如“龙山”、“龙桥”(见图4.2)等。离村子不远处,有一座海拔两百多米的山峰,当地人称为“龙山”。与“龙山”相对称的,是泗安塘上的“龙桥”。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当地百姓说,只要山顶出现云雾,必会下雨。加上山的外形,起起伏伏,好似一座盘绕山腰之间的巨龙。因此,人们就会联想是“龙”的化身。而在村子周围,有许许多多的荷塘,站在湖边,看着亭亭玉立的荷叶和含苞待放的荷花,脑海里就会浮现出“百叶与荷花”的故事来(见图4.3)。笔者推断,在天平桥村先有关于龙的龙山信仰,再创造出百叶龙美丽传说。经过一代代人的生产与实践,把舞龙与“祈雨”结合,渐渐形成舞龙的习俗。图4.2天平桥村“龙桥”图4.3天平桥村荷花塘一角民间流传着众多百叶龙的故事,并非仅仅满足观众涉猎的爱好,对于百叶龙传承群体来说,却是极其珍贵的创作素材。百叶龙与其他舞龙样式不同,既有舞蹈元素,又融入舞龙的部分。因此,需要有剧本来支撑,通过舞蹈编排反映主题。百叶龙的创作主题从“飞龙在天”的祈神求雨仪式,回归到“江南水乡”的主题,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如今,又需要融入新的元素,才能适应观众的审美情趣。①转引自http://www.huzhou.gov.cn/中国湖州网。②1939年生,天平桥村百叶龙第二代百叶龙民间艺人,负责修补舞龙道具。③转引自陈亦祥,吴露生.长兴百叶龙[M].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2009:17-18.④庞进.呼风唤雨八千年—中国龙文化探秘[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时代乡村民俗文化的变迁、传承与创新路径[J]. 陶维兵.  学习与实践. 2018(01)
[2]“非遗”视野下浙江百叶龙艺术的保护与传承[J]. 崔伟.  戏剧之家. 2017(08)
[3]中国龙舞渊源新探[J]. 黎国韬,龙赛州.  文化遗产. 2016(03)
[4]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研究——以北碚区蔡家草把龙为例[J]. 范书春,王沙沙.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6(04)
[5]浅析“龙舞”在中国古典舞中的影响与体现[J]. 刘洋.  大众文艺. 2014(23)
[6]非物质文化遗产“花腰彝女子舞龙”的嬗变与传承发展[J]. 汪雄,陈玉林,吕金江.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3)
[7]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政府角色的定位偏误与矫正[J]. 黄涛.  文化遗产. 2013(03)
[8]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舞龙灯”的传承保护与产业对策[J]. 朱俊民.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5)
[9]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素及模式创新研究[J]. 廖恒,邓朝宁.  天府新论. 2013(03)
[10]兰溪断头龙发展现状与传承研究[J]. 张淑,张浩,陈棉林.  当代体育科技. 2013(12)

博士论文
[1]安塞腰鼓传承方式及其变迁研究[D]. 孙双明.北京体育大学 2017
[2]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 季诚迁.中央民族大学 2011
[3]舞龙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 吕韶钧.北京体育大学 2011
[4]民间仪式、艺术展演与民俗传承[D]. 黄龙光.中央民族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长兴百叶龙审美特征研究[D]. 夏宇靖.浙江师范大学 2013
[2]仫佬族文化传承模式研究[D]. 吴皓月.广西大学 2012
[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湖南民间舞龙运动的流变及发展前景研究[D]. 徐晓琴.湖南师范大学 2009
[4]漳州民间舞“大鼓凉伞”的艺术特征与文化价值初探[D]. 郑玉玲.福建师范大学 2007
[5]中国舞龙舞狮运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 余汉桥.武汉体育学院 2007
[6]我国高校舞龙运动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 洪熊.江西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1354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31354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8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