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元素在中国舞蹈中的源流考
发布时间:2021-07-19 10:45
佛教传入中国后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经长期演化最终形成了蕴含具有深厚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内涵、美学思想、文学艺术、伦理道德、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舞蹈的发展受到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和宗教信仰等共同影响,我国舞蹈文化遗产是极其丰富的,对中华传统舞蹈进行挖掘与保护也是舞蹈理论研究者的使命。笔者通过对相关古籍、中国各时期历史文化背景、壁画、雕塑以及出土文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学习与分析后撰写文章。该论文的第一章对佛教在中国舞蹈中的本源和发展历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辨并提出佛教元素的分类,第二章中从佛教元素的分类形式的角度出发对具体的舞蹈进行探索与梳理,在第三章中主要论述了佛教对舞蹈作品中题材和意境的影响,阐释部分舞蹈作品总结个人心得。通过对《佛教元素在中国舞蹈中的源流考》这一课题研究,旨在深入更好地掌握其内在文化基因,内省含佛教元素的中国舞蹈所蕴含的意境和哲理,以“心”视角将佛教元素融入舞蹈中,为开启新的创作思维和创作方法提供借鉴,同时也努力为中国舞蹈艺术事业做出一定的贡献。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雀之灵》与1949年段文杰临本敦煌莫高窟288窟西魏经籍中的天宫伎乐
到较为宽泛的阶段。图 2-2 1994 年杨丽萍《雀之灵》与敦煌莫高窟 263 窟北魏供养菩萨出处:百度搜索杨丽萍《雀之灵》与敦煌莫高窟 263 窟北魏供养菩萨的截图图 2-3 《雀之灵》与 1949 年段文杰临本敦煌莫高窟 288 窟西魏经籍中的天
出处:百度搜索裕容龄观音舞的截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巧把音声作佛事 唐代佛教舞蹈浅议[J]. 李卓. 中国宗教. 2018(04)
[2]文化自信与中国佛教[J]. 智文. 中国宗教. 2017(02)
[3]“大小乘之辨”、“显密乘之别”与“大乘显宗之合”——比较视域下南传、汉传和藏传佛教研究[J]. 苏建强. 五台山研究. 2016(04)
[4]舞蹈人类学视野下“香花佛事”舞蹈的文化内涵及其功能[J]. 任艳花. 中华文化论坛. 2016(08)
[5]浅谈佛教元素与舞蹈的融合[J]. 李璇. 戏剧之家. 2015(22)
[6]起舞之际 身即化成一池“莲花”——舞剧《莲花》表演者感悟[J]. 谷晓祎,柯洲. 舞蹈. 2014(11)
[7]浅析中国佛教舞蹈的发展与传播[J]. 陈明. 戏剧之家(上半月). 2014(04)
[8]中国佛教艺术中舞蹈形象的考察与研究[J]. 王克芬. 艺术百家. 2011(03)
[9]论中国古典文化与古典舞的审美语境[J]. 赵小丁. 大舞台. 2011(02)
[10]历史、理念与意义——“人间佛教”与和谐社会建设[J]. 陆昱. 理论界. 2010(05)
博士论文
[1]中国汉传佛教梵呗研究[D]. 邹燕凌.四川大学 2005
[2]青海藏传佛教寺院羌姆舞蹈和民间祭礼舞蹈研究[D]. 冯双白.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3
硕士论文
[1]《十六天魔舞》考[D]. 张楠.北京舞蹈学院 2016
[2]试论隋唐时期佛教与世俗文化的融合[D]. 霍玢.山东师范大学 2014
[3]解读佛教文化对敦煌舞蹈的影响[D]. 丁静雯.西北民族大学 2014
[4]浅析儒、释、道对中国民间舞蹈的影响[D]. 李成林.西北民族大学 2013
[5]山东汶上宝相寺佛教信仰研究[D]. 孟宪平.广西师范学院 2012
[6]禅宗美学及其舞蹈创作[D]. 丁娟.陕西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290556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雀之灵》与1949年段文杰临本敦煌莫高窟288窟西魏经籍中的天宫伎乐
到较为宽泛的阶段。图 2-2 1994 年杨丽萍《雀之灵》与敦煌莫高窟 263 窟北魏供养菩萨出处:百度搜索杨丽萍《雀之灵》与敦煌莫高窟 263 窟北魏供养菩萨的截图图 2-3 《雀之灵》与 1949 年段文杰临本敦煌莫高窟 288 窟西魏经籍中的天
出处:百度搜索裕容龄观音舞的截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巧把音声作佛事 唐代佛教舞蹈浅议[J]. 李卓. 中国宗教. 2018(04)
[2]文化自信与中国佛教[J]. 智文. 中国宗教. 2017(02)
[3]“大小乘之辨”、“显密乘之别”与“大乘显宗之合”——比较视域下南传、汉传和藏传佛教研究[J]. 苏建强. 五台山研究. 2016(04)
[4]舞蹈人类学视野下“香花佛事”舞蹈的文化内涵及其功能[J]. 任艳花. 中华文化论坛. 2016(08)
[5]浅谈佛教元素与舞蹈的融合[J]. 李璇. 戏剧之家. 2015(22)
[6]起舞之际 身即化成一池“莲花”——舞剧《莲花》表演者感悟[J]. 谷晓祎,柯洲. 舞蹈. 2014(11)
[7]浅析中国佛教舞蹈的发展与传播[J]. 陈明. 戏剧之家(上半月). 2014(04)
[8]中国佛教艺术中舞蹈形象的考察与研究[J]. 王克芬. 艺术百家. 2011(03)
[9]论中国古典文化与古典舞的审美语境[J]. 赵小丁. 大舞台. 2011(02)
[10]历史、理念与意义——“人间佛教”与和谐社会建设[J]. 陆昱. 理论界. 2010(05)
博士论文
[1]中国汉传佛教梵呗研究[D]. 邹燕凌.四川大学 2005
[2]青海藏传佛教寺院羌姆舞蹈和民间祭礼舞蹈研究[D]. 冯双白.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3
硕士论文
[1]《十六天魔舞》考[D]. 张楠.北京舞蹈学院 2016
[2]试论隋唐时期佛教与世俗文化的融合[D]. 霍玢.山东师范大学 2014
[3]解读佛教文化对敦煌舞蹈的影响[D]. 丁静雯.西北民族大学 2014
[4]浅析儒、释、道对中国民间舞蹈的影响[D]. 李成林.西北民族大学 2013
[5]山东汶上宝相寺佛教信仰研究[D]. 孟宪平.广西师范学院 2012
[6]禅宗美学及其舞蹈创作[D]. 丁娟.陕西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2905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3290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