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秧歌创作史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21 15:25
吉林秧歌是在吉林省表演的富有吉林地方特色的东北秧歌。它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清初时期的大移民将中原北方秧歌带到吉林省境内,后经过与吉林当地的风俗和文化相互影响、融合,经过时间的打磨,形成了富有吉林地方特色风格的吉林秧歌。在发展中,延安新秧歌运动事件对吉林秧歌在以后的创作中形成了标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不健康”、“打情骂俏”、“丑”的元素全都剔除,规范了舞蹈进行创作时的规范。在本篇论文中,我将吉林秧歌的创作史过程分为三个大的时期,第一个时期为吉林秧歌创作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形成了以传统动作元素为基本进行创作的创作理念。由于延安新秧歌运动的影响,内容上推陈出新,以时代背景为创作题材,歌颂美好生活的开端,塑造塑造了中国新生力量的青年形象。在形式上剔除陋俗并大力创新,满族歌舞融入传统元素中进行创作秧歌作品。第二时期为吉林秧歌创作的中期繁荣期阶段,在这时期,吉林秧歌在内容与形式上进行了拓展,吉林秧歌风格特色形成,典型动作也已经出现,在创作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在创作内容上更加贴合现实生活,选用现实生活的故事进行编创,向观众传达积极乐观的主题思想,塑造了一批热爱生活、爱岗敬业的青年形象。在形式上动作和...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211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内容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一、吉林秧歌出现的前提和基础
(一)传入吉林的汉族秧歌
1.辽金时期的大移民
2.清代“闯关东”
(二)吉林地区本土的舞蹈文化
1.满族舞蹈文化的影响
2.其它民族舞蹈文化的影响
(三)延安新秧歌运动的影响
二、传统与创新并举——早期吉林秧歌的奠基
(一)内容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题材选用新时代新生活新故事
2.主题思想上歌颂美好生活幸福感
3.人物形象上塑造新中国新青年新形象
(二)形式在传统基准上的创新
1.在动作上以继承传统东北秧歌为主
2.满族歌舞特色融入传统秧歌
3.女演员角色的引入与扮相的改良
三、内容与形式的拓展——吉林秧歌繁荣期的发展
(一)内容上更贴合现实生活
1.创作题材选取现实生活故事
2.传达时代生活中积极乐观的主题思想
3.塑造热爱生活、爱岗敬业的人物形象
(二)形式上道具和动作的发展与成熟
1.丰富扇花和绢花的舞法与技巧
2.双颤双花作为典型动作成熟
四、表演性的强化——吉林秧歌转变期的创新
(一)内容上以东北民俗文化为创作基础
1.以东北民俗文化为题材基础
2.淡化情节与强化情感倾向
3.人物形象充满“东北性格”
(二)形式上立足于传统秧歌的现代化创新
1.动作语汇创新化
2.浪扭步作为典型动作成熟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东北秧歌起源辨析[J]. 肖振宇. 戏剧文学. 2014(04)
[2]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及发展变化[J]. 薛莲莉.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3]灯节与秧歌——关于秧歌起源的历史地理学研究[J]. 王淑艳.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1(05)
[4]浅谈东北秧歌对东北群众文化的影响[J]. 王玥. 剧作家. 2010(05)
[5]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及其发展分析[J]. 冯瑞. 科技信息. 2010(16)
[6]东北秧歌风格特征[J]. 丁妮. 音乐生活. 2010(03)
[7]浅谈东北秧歌风格特点与表演形式[J]. 金素莉. 成功(教育). 2009(12)
[8]东北秧歌文化研究[J]. 徐涛,董金果.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5)
[9]东北秧歌与东北地域文化的内在关联[J]. 平原.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09(02)
[10]东北秧歌由民俗化向艺术化的转变[J]. 白石.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08(03)
硕士论文
[1]吉林特色秧歌审美特征探究[D]. 陈佳.吉林艺术学院 2017
[2]吉林特色东北秧歌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 马嘉启.吉林艺术学院 2017
[3]东北秧歌继承与发展的研究[D]. 尹小天.吉林艺术学院 2016
[4]吉林秧歌扮相研究[D]. 杨萌.东北师范大学 2016
[5]论吉林特色东北秧歌中的地域文化元素[D]. 戴璐.吉林艺术学院 2013
[6]吉林特色的东北秧歌典型动作探究[D]. 徐东.吉林艺术学院 2012
[7]东北秧歌的审美文化透视[D]. 孟楠.暨南大学 2005
[8]“学院派”东北秧歌之文化形态研究[D]. 刘丽.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5
本文编号:3637535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211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内容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一、吉林秧歌出现的前提和基础
(一)传入吉林的汉族秧歌
1.辽金时期的大移民
2.清代“闯关东”
(二)吉林地区本土的舞蹈文化
1.满族舞蹈文化的影响
2.其它民族舞蹈文化的影响
(三)延安新秧歌运动的影响
二、传统与创新并举——早期吉林秧歌的奠基
(一)内容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题材选用新时代新生活新故事
2.主题思想上歌颂美好生活幸福感
3.人物形象上塑造新中国新青年新形象
(二)形式在传统基准上的创新
1.在动作上以继承传统东北秧歌为主
2.满族歌舞特色融入传统秧歌
3.女演员角色的引入与扮相的改良
三、内容与形式的拓展——吉林秧歌繁荣期的发展
(一)内容上更贴合现实生活
1.创作题材选取现实生活故事
2.传达时代生活中积极乐观的主题思想
3.塑造热爱生活、爱岗敬业的人物形象
(二)形式上道具和动作的发展与成熟
1.丰富扇花和绢花的舞法与技巧
2.双颤双花作为典型动作成熟
四、表演性的强化——吉林秧歌转变期的创新
(一)内容上以东北民俗文化为创作基础
1.以东北民俗文化为题材基础
2.淡化情节与强化情感倾向
3.人物形象充满“东北性格”
(二)形式上立足于传统秧歌的现代化创新
1.动作语汇创新化
2.浪扭步作为典型动作成熟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东北秧歌起源辨析[J]. 肖振宇. 戏剧文学. 2014(04)
[2]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及发展变化[J]. 薛莲莉.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3]灯节与秧歌——关于秧歌起源的历史地理学研究[J]. 王淑艳.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1(05)
[4]浅谈东北秧歌对东北群众文化的影响[J]. 王玥. 剧作家. 2010(05)
[5]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及其发展分析[J]. 冯瑞. 科技信息. 2010(16)
[6]东北秧歌风格特征[J]. 丁妮. 音乐生活. 2010(03)
[7]浅谈东北秧歌风格特点与表演形式[J]. 金素莉. 成功(教育). 2009(12)
[8]东北秧歌文化研究[J]. 徐涛,董金果.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5)
[9]东北秧歌与东北地域文化的内在关联[J]. 平原.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09(02)
[10]东北秧歌由民俗化向艺术化的转变[J]. 白石.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08(03)
硕士论文
[1]吉林特色秧歌审美特征探究[D]. 陈佳.吉林艺术学院 2017
[2]吉林特色东北秧歌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 马嘉启.吉林艺术学院 2017
[3]东北秧歌继承与发展的研究[D]. 尹小天.吉林艺术学院 2016
[4]吉林秧歌扮相研究[D]. 杨萌.东北师范大学 2016
[5]论吉林特色东北秧歌中的地域文化元素[D]. 戴璐.吉林艺术学院 2013
[6]吉林特色的东北秧歌典型动作探究[D]. 徐东.吉林艺术学院 2012
[7]东北秧歌的审美文化透视[D]. 孟楠.暨南大学 2005
[8]“学院派”东北秧歌之文化形态研究[D]. 刘丽.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5
本文编号:36375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3637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