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传承与保护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8 14:17

  本文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传承与保护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UNESCO对非物质文化的关注,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提出,使非遗保护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引起了很大的讨论。如何保护非遗,非遗保护的各个相关主体如何分配责任,以及享受何种权利,如何协调非遗保护与经济发展等,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迄今为止,在十几年的研究和实践中,非遗保护已取得一些成就,但究竟如何保护和传承非遗依然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本研究选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这一角度,以一个生动的案例切入,探讨非遗本真性保护和传承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回应学界关于非遗保护的争论。湘西苗族鼓舞于2006年被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其发展和变迁呈现出经济发展与非遗保护相结合的典型性,在对非遗的本真性保护上,基于实践的探索,也取得了相应的效果。因此,本研究选择湘西苗族鼓舞的本真性保护作为案例,探讨非遗保护的前进方向。本研究明确运用“本真性”的概念,一方面,从湘西苗族鼓舞的起源、流变、现代鼓舞的特点、鼓舞保护现状等方面,以及田野调查地点的湘西苗族鼓舞的开发历程以及概况来呈现湘西苗族鼓舞变迁的实践脉络;另一方面描述鼓舞传承人在现代语境中对鼓舞的再创造,探讨鼓舞的能动性和结构的互动,表明鼓舞是活态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在此基础上反思当地非遗保护实践,并反思政府政策倡导的非遗保护与现实的非遗文化传承的冲突和互动。研究发现湘西苗族鼓舞在德夯的保护实践,虽然存在一些缺陷,但使鼓舞的传承呈现开放包容的特点,是一次活态传承和保护的实践,是一种尊重传承人主体的实践。最后,文章在前文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湘西苗族鼓舞在德夯的传承和保护实践是一次本真性保护的努力成果呈现,这一实践也印证了本真性保护的真正要义就在于接受非遗的变迁,活态的进行传承。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归根结底是非遗的本真性保护和传承,保护非遗的正确方向应该是以开放包容的态度面对非遗的变迁,尊重传承人的积极创造,给予非遗活态传承的土壤。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真性 传承 保护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722.21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8
  • 1 导论8-18
  • 1.1 研究背景8-9
  • 1.2 选题缘起9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9-10
  • 1.3.1 研究目的9-10
  • 1.3.2 研究意义10
  • 1.4 研究方法10-11
  • 1.5 文献综述11-17
  • 1.5.1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11-12
  • 1.5.2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价值的探讨12
  • 1.5.3 关于非遗本真性的探讨12-13
  • 1.5.4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困境的研究13-16
  • 1.5.5 关于非遗保护的主体研究16-17
  • 1.6 本文立足点及论文思路17-18
  • 2 湘西苗族鼓舞的民族志背景18-29
  • 2.1 湘西苗族鼓舞的起源18-20
  • 2.1.1 苗族与苗鼓18-19
  • 2.1.2 湘西苗族鼓舞的起源与流变19-20
  • 2.2 湘西苗族鼓舞的功能演变及分布20-21
  • 2.2.1 湘西苗族鼓舞的功能及其演变20-21
  • 2.2.2 湘西苗族鼓舞的分布21
  • 2.3 德夯的湘西苗族鼓舞21-29
  • 2.3.1 德夯的基本情况与历史变迁21-24
  • 2.3.2 德夯的鼓文化开发24-26
  • 2.3.3 现实常态中的湘西苗族鼓舞26-28
  • 2.3.4 鼓舞文化与地方发展:互动中的阐释28-29
  • 3 传统的发明29-44
  • 3.1 鼓王选拔赛29-31
  • 3.2 鼓王及其表演31-41
  • 3.2.1 鼓王竞争的缘起31-33
  • 3.2.2 传承人:历代湘西苗族鼓王33-38
  • 3.2.3 鼓王表演特点解析38-39
  • 3.2.4 现代苗鼓表演模式、分类与特点39-41
  • 3.3 现代湘西苗族鼓舞:基于“本真性”的“能动性”与“结构性”41-44
  • 3.3.1 现代湘西苗族鼓舞的“能动性”41-43
  • 3.3.2 现代湘西苗族鼓舞的“结构性”43
  • 3.3.3 小结43-44
  • 4 湘西苗族鼓舞的本真性传承保护现状分析44-52
  • 4.1 传承人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44-49
  • 4.1.1 传承人不断革新,得到重视44-45
  • 4.1.2 民间力量主动参与,不断推进45-47
  • 4.1.3 政府政策引导支持,保驾护航47-49
  • 4.2 具备活态的传承环境49-50
  • 4.2.1 生活化的生长环境49
  • 4.2.2 活态的传承方式49-50
  • 4.3 形成与受众开放互动的氛围50-51
  • 4.3.1 与村民的互动50
  • 4.3.2 与游客的互动50-51
  • 4.4 本章小结51-52
  • 5 结论与讨论52-54
  • 5.1 关于湘西苗族鼓舞保护实践的讨论52
  • 5.2 结论与展望52-54
  • 参考文献54-58
  • 附录 158-59
  • 附录 259-60
  • 附录 360-61
  • 附录 461-65
  • 附录 565-66
  • 致谢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赵德利;;主导·主脑·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角色定位[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龙先琼;;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特征及其保护原则的理论思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李昕;;可经营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业化运作合理性探讨[J];广西民族研究;2009年01期

5 巴莫曲布嫫;;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概念到实践[J];民族艺术;2008年01期

6 黄涛;;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J];河南社会科学;2014年01期

7 杨志强;;从“苗”到“苗族”——论近代民族集团形成的“他者性”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06期

8 张鸿雁;于晔;;从赫哲族“乌日贡”大会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J];艺术研究;2008年01期

9 普丽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综述[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敏;当代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刍议[D];中国美术学院;2014年


  本文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传承与保护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63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3763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6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