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海城高跷秧歌的传统与现在

发布时间:2017-05-19 23:05

  本文关键词:海城高跷秧歌的传统与现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海城高跷秧歌历史悠久,形成于海城,流行区域遍及辽南。清末,海城地区的喇叭戏进入秧歌会,经过职业、半职业艺人的努力,不断借鉴戏曲中的某些因素而逐渐形成高跷上的“四梁四柱”,其结果出现了新的民间艺术种类,即以歌、舞、戏、杂相结合的海城高跷秧歌。传统社会中海城高跷秧歌的演出是一种流动式、民间式的,即流散的民间艺人逢年节、庙会、庆典等自动搭班、走街赶会,既满足了民众的精神娱乐需求,也是艺人赖以谋生的方式。 新中国成立后,伴随整个国家所经历的一场关乎社会主义与现代化两个维度的、自上而下的普遍改造,海城高跷秧歌的演出渐变为迎合式与官方代言式的,主在欢庆与慰问,并以各级汇演、调演为演出的主要目的与动力。改革开放后,跟随国家现代化进程的脚步,现代的海城高跷秧歌已悄然形成一种商业化、舞台化的表演方式,而逐渐改变了传统的自然自在的生长方式,并抽离出民众的日常生活。 本文旨在真实地描述并形成对比,在深切描述传统社会海城高跷秧歌各方面的基础之上,结合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的百年变迁,特别是新中国后政府以现代化为指向的一系列涉及民间文艺的政策及其实际影响,力图呈现现代式海城高跷秧歌的生成之路,进而反思海城高跷秧歌从传统到现代的传续与变迁过程及其得与失。 第一章关注海城高跷秧歌产生、发展的地域、文化空间及生态环境。结合民众口述中所反映的地域历史、情感认同及其记忆特点,着力呈现古城海城的悠久历史,特别是明清之际海上运输、外地移民为之带来的商业辉煌,并对比改革开放后海城经济的迅猛发展及其现代化都市形象的打造进程,探悉地域文化对民众性格的铸就,从而更为切近地理解海城高跷秧歌传承与演变的具体社会语境及作为其艺术传承主体的民众。 第二章是对传统海城高跷秧歌的基本描述,以时间为序,从清末喇叭戏兴起、进入高跷会、海城高跷秧歌形成,写到民国海城高跷秧歌鼎盛时期,大石桥耀州山娘娘庙会上的盛大的高跷赛会,并描述其表演程式,最后关注海城高跷秧歌民间艺人的特点、流动方式及其职业化过程。 第三章,依循新中国后的国家时间,以及一系列关乎民间文艺改造政策的出台及其实际影响,着力描述海城高跷秧歌历经改革的过程,并对现在式的海城高跷秧歌表演进行描述,同时,关注此间艺术形式本身的变化及其民间艺人的境况。 余论,首先反思海城高跷秧歌在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之间,其传统性、民间性与地方性的缺失,,其次在海城精英与民众的观点之间作出评价,最后对海城高跷秧歌今后的传承与发展提出建议。作为历史上曾长期伴随一地之民的民间艺术,作为标志、承载着一地之文化与历史的民间艺术,也作为国家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城高跷秧歌的未来之路理应得到社会多方的共同关注以及步调一致且方向明晰的努力。
【关键词】:海城高跷秧歌 喇叭戏 海城 传统 民间艺人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J722.2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绪论10-16
  • 一、研究综述10-11
  • 二、相关概念及关系的说明11-14
  • 二、海城高跷秧歌的历史分期14-16
  • 第一章 借海为地:海城16-29
  • 第一节 海城的地域空间17-24
  • 第二节 牛庄海运的盛衰24-26
  • 第三节 海城的今天26-28
  • 小结 海城人的性格28-29
  • 第二章 闹腾为会:传统海城高跷秧歌29-54
  • 第一节 跷戏结缘:海城高跷秧歌的形成29-39
  • 一、关于喇叭戏的记忆29-34
  • 二、喇叭戏进入高跷会34-36
  • 三、喇叭戏的表演程式36-39
  • 第二节 高跷赛会:海城高跷秧歌的鼎盛39-51
  • 一、耀州山娘娘庙高跷赛会40-43
  • 二、传统海城高跷秧歌表演程式43-51
  • 第三节 江湖怕走:海城高跷秧歌艺人的职业化51-53
  • 一、跑秧歌51-52
  • 二、唱江湖52-53
  • 小结 喇叭戏的盛衰之谜53-54
  • 第三章 因时而变:1949年后的海城高跷秧歌54-78
  • 第一节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改革之路55-65
  • 一、艺人改造与班社改制55-59
  • 二、百花齐放与推陈出新59-65
  • 第二节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复苏后的危机65-71
  • 一、马风公社文宣队67-69
  • 二、验军公社秧歌队69-71
  • 第三节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市场与舞台71-77
  • 一、海城民间高跷秧歌艺术团73-75
  • 二、现代海城高跷秧歌表演程式75-77
  • 小结 政府的作为77-78
  • 余论 路在何方:海城高跷秧歌的传承与保护78-91
  • 一、海城高跷秧歌传统的缺失78-85
  • 1. 传统的缺失79-82
  • 2. 民间的缺失82-83
  • 3. 地方性的缺失83-85
  • 二、地方精英的观点85-88
  • 三、民众的守望88-89
  • 小结 尊重传统89-91
  • 参考文献91-95
  • 附录一 主要田野访谈对象95-96
  • 附录二 海城高跷秧歌大事年表96-10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104-105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巍;移民社会的文化记忆——辽宁民间社火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汤顺霞;苦水高高跷及其二月二龙抬头社火的调查[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何婷婷;从海城高跷秧歌变迁看民间艺人的能动作用[D];辽宁大学;2011年

3 张萍;宁夏回族社火现象调查研究[D];北方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海城高跷秧歌的传统与现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01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3801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e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