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淮花鼓灯歌舞艺术的群落生态景观
本文关键词:沿淮花鼓灯歌舞艺术的群落生态景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通过对沿淮各地花鼓灯主体群落、生态民俗、本体结构等方面的考察寻踪与分析研究,发现玩灯人和花鼓灯艺术皆呈现出群落结构化,二者群落结构之间相辅相成、互为制约、相互统一。认为各个层面的玩灯人群体成就了所操持的多种样态花鼓灯艺术,花鼓灯艺术本体的可持续发展依然与花鼓灯艺术主体的良性生态稳固息息相关,玩灯人群体、花鼓灯本体与民俗在保持动态平衡发展过程中相互滋养、相得益彰,共同体现着歌舞艺术的生态景观。
【作者单位】: 阜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关键词】: 花鼓灯 玩灯人 主体群落 本体群落 生态景观
【基金】:安徽省教育厅2013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淮河流域民间歌舞艺术生态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K2013A141
【分类号】:J722.212
【正文快照】: 在淮河流域文化生态环境中,玩灯人群落中各个群体、歌舞艺术体系中各个品种与沿淮人文地理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皆是研究淮河流域民间歌舞艺术生态关键语境之基础,对探讨如何助推花鼓灯歌舞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花鼓灯歌舞艺术生态中的立体型主体群落层次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戎龚停;;沿淮花鼓灯大众化态势探微[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1年04期
2 支运波;;淮河花鼓审美风格论[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又专;;论羌族传统体育文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2 张玉萍;周勇;文智;;文化性与数字科技在产品设计中的交融——信息查阅机设计思考[J];包装工程;2006年04期
3 关瑞华;知识社会的城市生态系统复杂性探讨[J];地理信息世界;2003年04期
4 王伟;;论造物设计形式:基于文化及人类学的视野[J];创意与设计;2010年01期
5 南文渊;卢守亭;;对生态文化的一点认识[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6 熊春林;;论我国农村传统文化生态的建设[J];湖南社会科学;2012年02期
7 潘怿晗;;社会治理结构中的经济“嵌入”——盘村个案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0期
8 付广华;;人类学视野下的广西多民族和谐共生[J];桂海论丛;2009年02期
9 王贵生;三月;;甘肃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的“生态化”战略[J];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10 平锋;;西方生态人类学的发展过程与未来趋势[J];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萧放;;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概念阐释与地方文化传统的重建[A];民族遗产(第三辑)[C];2010年
2 周建新;陈文红;;客家民间信仰生态述论:以神明信仰为重点的考察[A];走进原生态文化——人类学高级论坛2010卷[C];2010年
3 彭兆荣;;人文/文化||生态/生生[A];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人类学高级论坛2012卷[C];2012年
4 路芳;;仪式与生态亲和[A];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人类学高级论坛2012卷[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青;广东经济可持续发展调控体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2 刘鑫渝;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D];吉林大学;2011年
3 张嵘;传统 创新与发展[D];兰州大学;2011年
4 贺夏蓉;多重视角下的女书及女书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沈洁;和谐与生存[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戴嘉艳;达斡尔族农业民俗及其生态文化特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杨旭东;北京评书的书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徐烈;关东武术文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9 李延超;民族体育的生态与发展[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10 侯长林;技术创新文化: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的生态基础[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连志;内丘纸马艺术的保护与传承[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婷婷;禾中之鱼[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马小平;人类学视野下生态移民的文化变迁[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李辉;枣庄市文明生态村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乌恩;阿鲁科尔沁旗生态移民问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6 黄世龙;现代视觉设计交互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7 穆耐安;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广西壮族传统体育“抛绣球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杜娟;人与动物粮食之争[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韦金君;生态农业建设中科技要素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10 黄尚茂;龙州布傣天琴艺术传承与变迁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龄;谈花鼓灯舞蹈语汇的创新[J];舞蹈;1996年05期
2 谢克林;从花鼓灯的保护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体系的构建[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刘芳;;安徽花鼓灯的生命力[J];四川戏剧;2007年02期
4 宋忠洋;;花鼓灯——乐舞一体[J];剧作家;2008年04期
5 胡迟;;传统舞蹈之花鼓灯:生命的喧腾与狂欢[J];绿色视野;2010年04期
6 毛洪生;;论花鼓灯艺术的多元化构成[J];大众文艺;2010年16期
7 孙叶莉;追溯原生态打造舞蹈新理念——记安徽花鼓灯《摘石榴》的创作[J];文化时空;2003年11期
8 资华筠;《试论》花鼓灯的"舞蹈生态幅"[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9 苏金成;;皖淮地区花鼓灯艺术探析[J];剧影月报;2006年06期
10 董振亚;;花鼓灯艺术改革之路[J];江淮文史;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邢传佩;;海城高跷史话[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振亚;花鼓灯的新风采[N];安徽日报;2000年
2 汤玲;“中国花鼓灯第一村”缘何花落珠城?[N];蚌埠日报;2005年
3 记者 李陈续;蚌埠注重传承保护把花鼓灯越舞越红火[N];光明日报;2008年
4 记者 叶琦;友谊的桥梁 合作的盛会 市民的节日[N];蚌埠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夏树;东方芭蕾花鼓灯在传承中保护[N];农民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罗宝;“为农民提供了展示舞台”[N];安徽日报;2009年
7 记者 赵丽娜 通讯员 梁雷 叶枝;我市花鼓灯传承保护成果喜人[N];蚌埠日报;2010年
8 张文文;从“二人转”走红看花鼓灯发展[N];安徽日报;2010年
9 本版撰稿 李揽月;花鼓灯——淮河两岸的奇葩[N];安徽日报;2002年
10 殷大文;唱得幸福落满坡[N];中国艺术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潘丽;花鼓灯的现时调查与保护的思考[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2 戎龚停;沿淮玩灯人—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花鼓灯演艺群体[D];南京艺术学院;2013年
3 明文军;从民间自然形态走向科学化传承之自觉[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4 刘漫;唱曲舞蹈考略[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蝶;关于“花鼓灯”舞蹈服饰的探究[D];江南大学;2010年
2 王巧;简论花鼓灯锣鼓[D];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3 魏麒;花鼓文化[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郑昕;山西民间舞蹈万荣花鼓研究[D];山西大学;2013年
5 杨盼;论“口衔鼓舞”的表演形态及其教学价值[D];山西大学;2013年
6 鲍晓懿;怀远派花鼓灯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肖瑞芬;山西晋南地域文化背景下的鼓舞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8 高莎;“三道弯”体态形成的文化背景与地域特征分析[D];西安音乐学院;2013年
9 杨雪;中国戏曲元素在四部中国电子音乐作品中的运用特色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3年
10 康柳;河北赵县南寺庄背灯挎鼓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沿淮花鼓灯歌舞艺术的群落生态景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76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487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