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山东民间三大秧歌的艺术表现形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7 21:18

  本文关键词:山东民间三大秧歌的艺术表现形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山东三大秧歌历史悠久、个性鲜明、总体风格一致,在中国民间舞蹈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具体是指商河鼓子秧歌、青岛胶州秧歌和烟台海阳秧歌,主要分布于山东的鲁中平原和胶东半岛的青岛、烟台地区。从“艺术表现形式”的角度来研究三大秧歌,是前人研究中没有直接、明确指出过的。本文以田野调查为主要的资料搜集途径,与文献史志资料相结合。在掌握第一手现状材料的基础上,学理研讨与个案分析相结合,采用整体把握、综合研究的方法。将山东秧歌作为考察、研究对象,以三大秧歌区域特征为切入点,围绕山东秧歌普遍性为中心,虽有“三大秧歌”的艺术表现个案现状分析,但侧重的是山东秧歌在民间生存发展的共性研究。最终解决的是此类民间舞蹈与其所处的农村社会、乡民生活之间互动关系的问题。本研究从民间生活的角度透视山东三大秧歌的艺术表现形式及文化内涵。第一章从山东民间三大秧歌的历史及现实背景,将三大秧歌的艺术表现的形成置于生存环境、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中加以诠释,揭示三大秧歌艺术表现形式与生存空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山东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三大秧歌的生存土壤,随着人文历史的变迁,山东秧歌保留着传统乐舞文化的精髓。农村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决定了秧歌的农耕文化色彩,寄托着乡民生活中最朴实的情感观念,是民间文化传播的精髓,体现在乡民群体的宗族关系、节日风俗、人生礼仪、信仰禁忌之中。所以,自然环境、地域文化决定秧歌的艺术表现形式,乡民的生活方式、风尚习俗决定着秧歌的舞台空间。第二章通过秧歌舞和秧歌剧考察,探讨在民间仪式语境下,山东三大秧歌的场阵特征及剧目的演变、发展。秧歌对农村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及社会功能更是通过仪式来体现。因此,透过仪式看民间舞蹈,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其文化内涵及艺术表现的深层成因,解读秧歌在民众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民间仪式中的秧歌体现着精神上的实用功能,不仅表现在艺术特性上,关键在于它们所生存其中的生活文化整体,秧歌与表演仪式、传承人、受众之间存在多重关系,而作为乡俗艺术的三大秧歌只有在民间仪式中,才能真正发挥其文化功能,并在当地社会中成为象征意义的符号。第三章对山东三大秧歌的乐舞表演形式展开分析。首先,对山东三大秧歌表演特征的进行总体论述,通过考察根据三大秧歌的角色特点,分别考证角色分类依据,论述山东三大秧歌各类角色的特征,总的概括出三大秧歌的表演风格特征。角色是秧歌艺术的承载者,也是贯穿本文各个章节的重要研究线索,三大秧歌舞乐的表现必须通过角色才得以完成。角色形象及人物性格是推动秧歌剧情发展的主要动机,作为秧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角色形象源于民间礼俗观念与乡民生活方式,不同形态下的角色展演反映着民间社会的关系结构及伦理道德观念。舞乐表现是角色表演的主要内容,在此对角色及其表演特色的论述,主要是分别从角色性格特征出发,强调其人物个性对三大秧歌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第二节从舞蹈本体出发,通过三大秧歌的动作特征、舞法技巧、道具使用三个要素,对秧歌角色的舞蹈形态进行阐述分析。第三节通过音乐分类及曲调特征、伴奏表现形式、唱腔表现形式三个方面的考察,并选取秧歌节奏、曲调、曲式的案例加以分析,对三大秧歌的音乐表现进行概括论述。在三大秧歌艺术本体的分析研究过程中,将三大秧歌的“舞乐现状”与“乐舞渊源”相融合,从不同维度整合梳理,对舞蹈、音乐等秧歌表演传统构成元素进行深化研究,探讨山东三大秧歌的音乐特征和舞蹈精髓的在承传山东乐舞文化中的重要意义。通过深化舞蹈艺术本体的理论研究,分析当下和将来社会发展对民间秧歌的生成性影响。山东三大秧歌的舞乐表现既是传统艺术形式的代表,又体现着民间文化的表达方式。无论三大秧歌中舞蹈还是音乐表现形式,都是民众为满足自己生活和精神需求而创造的艺术,舞乐表现的题材和内容都源于民间生活并体现着乡民的精神诉求和审美需要。第四章通过田野考察,对三大秧歌服饰道具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包括秧歌服饰道具角色表现特征,服饰道具的工艺特征,服饰道具的多样化发展三个方面,阐释服饰道具在增强秧歌艺术表现力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服饰道具是三大秧歌的艺术形式及类别界定的重要特征,更是体现其戏剧性的关键要素,相对于秧歌动态化的表演形式,秧歌艺术的传统构成元素:服饰和道具,更体现出生活化与艺术化的并存。本文对于秧歌服饰道具的研究,首先通过角色分类将服饰、道具的角色表现特征分别进行分析,造型特征、工艺特色也是分别从服饰、道具的角度加以论述,服饰道具的色彩特征是其工艺特征的组成部分,对秧歌的艺术表现起到重要的作用。探析服饰道具的多样化表现关键是发现其艺术形态在山东三大秧歌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对秧歌的服饰道具研究是为了将其艺术构成元素全面地归置于乡民生活这一原生态生存土壤之中,在具体的秧歌活动中综合考察、审视其社会功能、艺术特色与生存状态。第五章在山东民间三大秧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功能分析的基础上,论述山东民间三大秧歌的艺术生存与发展现状,力求采用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解决舞蹈艺术本质的问题。首先,分析影响山东秧歌传承发展的要素,揭示三大秧歌艺术现状的动因,包括生活方式的改变、政策的引导作用及民间文化的精神诉求。秧歌的生存发展,是乡俗社会关系的文化体现形态,秧歌在民间的承传的不是靠图像显示、文字记叙、舞谱释解,而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环境中口传心授,耳濡目染。其次,通过考察三山东大秧歌艺术的传承现状,尤其在社会变革下的发展,包括多元文化的融合、艺术内涵的衰减、思想观念的变迁等,探索传统秧歌在当今社会背景下的艺术使命与文化价值。本文结论指出,山东三大秧歌生发、传承于特定的民间生存环境,其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承载着乡民的伦理道德、信仰观念,象征着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与意蕴,与乡民生活相互建构、互相影响,它既是一种人文现象存在,更体现着生活整体的过程。一方面,民间的地域环境和人文背景是秧歌承传和发展的基础,民间审美情趣与信仰观念决定着秧歌的艺术形态和文化内涵,离开特定的民间环境、民俗活动,甚至是传演者的民间舞蹈便失去了应有的艺术生命力。另一方面,秧歌是乡民意识形态、信仰观念和审美心理的重要表现形式,服务于民间生活,随着乡民生活方式的变迁,以传统的表现形式在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体现着乡民的需求,秧歌所表达的传统民俗和审美观念赋予了民间观念其独特的“文化语境”,其蕴含的深刻的文化意蕴、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价值取向,实现着娱乐、审美、教化功能。当然,秧歌的发展同样反映着民间传统文化的嬗变,在诸多民艺形式技艺消失和文化变迁的今天,秧歌并没有淡出农村节令娱乐的舞台,依然是民俗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强烈的表达方式和特殊的象征含义,满足着人们纳吉、消灾、祈福的美好愿望,是民间生活重要的象征符号,发挥着的美化、抒情的社会作用。解决山东秧歌资源保护和传承发展问题,就必须正视秧歌与乡民生活之间的依存关系。三大秧歌应在保持山东地域特色的基础上,尊重民间艺术传承的普遍规律前提下,强化山东民间三大秧歌的艺术表现形式,挖掘秧歌艺术的社会审美价值,以此来扩大秧歌在农村社会中的实用功能。民间舞蹈保护的旨意在于保留它的原有的民俗性、民族性和地域性,民间秧歌得以传承的魅力在于它的技艺,秧歌发展的精髓是传统文化的承传。任何一个社会时期的山东三大秧歌的发展都不能以艺术特色的改变、技艺的简化、文化的衰退为代价。任何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发展不应以艺术内涵的衰退为代价,只有保持山东三大秧歌的艺术表现力,才能使其作为乡民情感象征的物质媒介,在民间生活中得以延续,真正起到传承民间文化的作用。
【关键词】:山东三大秧歌 艺术表现形式 民间生活 文化内涵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722.211
【目录】:
  • 摘要10-19
  • 绪论19-31
  • 一、研究的缘起19-20
  • 二、研究综述20-24
  •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24-26
  • 四、研究路径及创新之处26-28
  • 五、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28-31
  • 第一章 山东民间三大秧歌的生存空间31-58
  • 1.1 山东秧歌的自然生态环境31-36
  • 1.1.1 地理生态环境32-34
  • 1.1.2 自然生态条件34-36
  • 1.2 山东秧歌的人文历史变迁36-47
  • 1.2.1 古代乐舞的影响37-41
  • 1.2.2 山东秧歌的形成41-44
  • 1.2.3 山东秧歌的变迁44-47
  • 1.3 民俗生活空间47-58
  • 1.3.1 三大秧歌的生活常景47-49
  • 1.3.2 三大秧歌的节令乡俗49-53
  • 1.3.3 秧歌艺人的生活现状53-58
  • 第二章 民间仪式语境下的山东三大秧歌58-85
  • 2.1 秧歌舞与民间仪式58-73
  • 2.1.1 秧歌舞的仪式缘起58-61
  • 2.1.2 民间秧歌仪式的象征意义61-63
  • 2.1.3 民间仪式中的秧歌舞场阵63-73
  • 2.2 民间仪式语境下的山东秧歌剧73-85
  • 2.2.1 山东秧歌的剧目特征73-81
  • 2.2.2 山东秧歌剧的传承及演变81-85
  • 第三章 山东民间三大秧歌的乐舞表演形式85-143
  • 3.1 三大秧歌的表演特征85-98
  • 3.1.1 三大秧歌角色分类及特征85-93
  • 3.1.2 三大秧歌表演风格特征93-98
  • 3.2 三大秧歌的舞蹈形态分析98-115
  • 3.2.1 秧歌的动作特征98-104
  • 3.2.2 秧歌的体态技巧104-108
  • 3.2.3 秧歌的道具舞法108-115
  • 3.3 三大秧歌音乐表现形式115-143
  • 3.3.1 秧歌的音乐分类及曲调特征115-123
  • 3.3.2 秧歌的伴奏表现形式123-136
  • 3.3.3 秧歌的唱腔表现形式136-143
  • 第四章 山东民间三大秧歌的服饰道具特征143-168
  • 4.1 三大秧歌服饰道具的角色表现特征143-152
  • 4.1.1 秧歌服饰的角色表现特征143-149
  • 4.1.2 秧歌道具的角色表现特征149-152
  • 4.2 三大秧歌服饰道具的工艺特征152-164
  • 4.2.1 秧歌服饰的工艺特色152-156
  • 4.2.2 秧歌道具的工艺特色156-158
  • 4.2.3 秧歌服饰道具的色彩特征158-164
  • 4.3 三大秧歌服饰道具的多样化发展164-168
  • 4.3.1 秧歌服饰道具多样化的成因164-165
  • 4.3.2 秧歌服饰的多样化表现165-166
  • 4.3.3 秧歌道具的多样化呈现166-168
  • 第五章 山东民间三大秧歌的艺术生存现状168-189
  • 5.1 三大秧歌艺术现状的动因168-178
  • 5.1.1 生活方式的改变168-170
  • 5.1.2 政策的引导作用170-176
  • 5.1.3 民间文化的精神诉求176-178
  • 5.2 三大秧歌艺术传承现状178-189
  • 5.2.1 多元文化的融合178-181
  • 5.2.2 艺术内涵的衰减181-184
  • 5.2.3 思想观念的变迁184-189
  • 结语189-197
  • 参考文献197-205
  • 致谢205-20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207-208
  •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科研项目情况208-209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20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蔚;秧歌文化的形态呈现——海阳秧歌的民间形式与舞台风格[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刘晓真;从乡俗仪礼到民间艺术——当代山东商河鼓子秧歌文化功能的变迁与传承[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刘柳;浅析山东鼓子秧歌及儒学精神的影响[J];东方艺术;2004年S1期

4 薛艺兵;;北方各地“秧歌调”同源关系辨识[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5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圈理论的应用[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6 伍雍谊;音乐艺术创造和音乐的商品化[J];音乐研究;1989年03期

7 张燕丽;;试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山西四大梆子剧团的生存现状与改革思路探讨[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本文关键词:山东民间三大秧歌的艺术表现形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13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4913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2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