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中国传统舞龙的继承与创新
发布时间:2017-07-30 13:19
本文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中国传统舞龙的继承与创新
更多相关文章: 龙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舞龙 继承 创新
【摘要】: 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中,人类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人类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示。在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留住记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龙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活态文化,以其独特地文化意蕴,贯穿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奋进、进取、坚毅、拼搏精神的象征。由龙文化引申出来的中国传统舞龙,几千年以来,以它独特的文化内涵、运动活力、表现形式流传于民间,既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又具有弘扬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因此,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研究中国传统舞龙的继承与创新,使它世代延续,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保持它永恒的生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有鉴于此,本论文在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理解龙文化的基础之上,从中国传统舞龙的形成与发展出发,阐述传统舞龙是龙文化的后化现象,是龙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征来论证传统舞龙是中国独特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然后,根据中国传统舞龙的现状和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理论,提出传统舞龙继承与创新的原则和方法。最后,以传统舞龙的继承与创新过程中较为成功的舞龙形式之一——荷花龙为案例来加以实证。 研究结果认为:传统舞龙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一种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发展进程中,因受内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阻碍了它的传承和发展。为使它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保持永恒的生命力,应在继承中不断创新。本着生命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和物质性原则去继承与创新。继承方式是在尊重民族优良的传统舞龙习俗基础上汲取精华、剔除糟粕;保持“活态”文化的延续性、传承方式的多样性、表演形式的开放性。其创新之道在于以新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的需要作为出发点的,从舞龙文化、形式、艺术表现、基本动作与技术等方面去创新。
【关键词】:龙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舞龙 继承 创新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J722.21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8
- 1 前言8-17
- 1.1 问题的提出8-9
- 1.2 课题研究的逻辑思路9
- 1.3 文献综述9-17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17-18
- 2.1 研究对象17
- 2.2 研究方法17-18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18-62
- 3.1 传统舞龙—中国龙文化的表现形式18-33
- 3.2 传统舞龙—中国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33-41
- 3.3 传统舞龙的继承与创新41-62
- 4 结论62-63
- 5 参考文献63-65
- 7 附录65-66
- 6 致谢66-6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继生,雷军蓉;舞龙运动发展与前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2 雷军蓉;中国舞龙运动的社会特性和价值功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10期
3 曾世华;民族传统体育舞龙运动的文化渊源、现状和发展趋势[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10期
4 胡敏中;论非物质文化[J];河北学刊;2005年03期
5 杨爱华,李英;中国舞龙运动审美艺术特征的研究[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6 宋俊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刍议[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7 唐韶军,李成银;中国舞龙的运动风格初探[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8 姜玉泽;中国舞龙运动的文化内涵及动作创新[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9 宋俊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诠释与重构[J];学术研究;2006年09期
10 李英,杨爱华,赵云书,余中华;舞龙源流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年04期
,本文编号:5944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594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