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堡地戏中的傩舞研究
本文关键词:屯堡地戏中的傩舞研究
【摘要】:屯堡地戏作为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直受到我国及国际上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被专家称为戏剧的“活化石”。也同样是当地文化的重要构成、当地文化的显著代表,现在已经称为贵州安顺及周边地区的文化名片。 从以往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将地戏放入在傩戏的范畴中研究它的历史渊源,文化性质,戏剧宗教等方面较多,将地戏表演过程中的打斗动作放在傩舞的范畴中研究动作及文化因素的就寥寥无几了。 介于此,本文从舞蹈人类学的角度出发,首先通过民族学的田野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在对屯堡地戏较为全方面了解考察的基础上,再展开其文化内涵的思考,利用一手的资料,分析动作、形态的表象特征和内在属性,较为全面的概括出地戏在动作方面的基本情况和具有的特征。在写作方面注重文本研究和田野调查的相结合,将动作与文化紧密结合,在人类学的视角下关注舞蹈形态,在形态分析的基础上发现文化境况。 第一章介绍屯堡及屯堡文化,第二章以屯堡地戏的历史、地理、人文为主线,对历史文献中的相关记载进行梳理,并对田野点的情况进行基本的介绍,并将地戏的仪式部分和表演部分做以详细的论述,结合所看到的地戏资料对经典剧目进行结构性的叙述。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所在,具体分析屯堡地戏中的傩舞。第四、五章以地戏的文化功能在今天的作用为背景,分析其象征和变迁;以及与贵州省的其他类型傩戏进行比较研究。 总之,把地戏动作作为理解当地独特文化的一个视角,并且在形式层面对地戏动作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梳理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所在,从舞蹈的角度分析、记录地戏动作是本文的重要目的,为傩舞的研究提供基础性的尝试,并且有助于地戏动作的开发和保护。
【关键词】:地戏 傩舞 舞蹈人类学 形态 文化属性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722.29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目录6-8
- 绪论8-14
- 一、 研究的缘起8-10
- 二、 研究的回顾10-12
- 三、 研究的方法12-14
- 第一章 屯堡文化概述14-19
- 第一节 屯堡人14-15
- 第二节 屯堡文化15-19
- 第二章 贵州屯堡地戏及其中的傩舞简介19-31
- 第一节 贵州屯堡地戏概况19-20
- 第二节 屯堡地戏的经典剧目20-28
- 一、 屯堡地戏表演程序及基本情况20-23
- 二、 目前保留的地戏剧目23-28
- 第三节 屯堡地戏中的动作特点及基本套路28-31
- 一、 动作特点29-30
- 二、 动作套路30-31
- 第三章 屯堡地戏基本要素及傩舞动作分析31-45
- 第一节 屯堡地戏基本要素分析32-35
- 一、 表演者、演出时间、演出地点32-33
- 二、 队形调度33-34
- 三、 唱腔、伴奏34
- 四、 面具(脸子)34-35
- 第二节 屯堡地戏中傩舞的风格与精神气质35-38
- 一、 人类学层面35-37
- 二、 纯形式结构层面37-38
- 第三节 动作、体态、动律分析38-45
- 一、 动作分析38-42
- 二、 体态动律特征42-45
- 第四章 屯堡地戏中傩舞的象征与阐释45-51
- 第一节 动作造型的象征解释45-47
- 一、 对群体的认同45-46
- 二、 对信仰的坚守46-47
- 第二节 傩戏舞蹈文化的转移与变迁47-51
- 一、 祭祀——跳神48
- 二、 跳神——民俗48-50
- 三、 民俗——艺术作品50-51
- 第五章 与贵州省其他傩戏傩舞的比较研究51-55
- 第一节 贵州傩戏类型划分及简介51-53
- 一、 撮泰吉51-52
- 二、 傩堂戏52-53
- 三、 地戏53
- 第二节 傩舞类型、文化之比较53-55
- 结语55-57
- 参考文献57-63
- 附录:图片资料63-66
- 致谢66-6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7
- 个人简介67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蔚;;天地元声:诗的原初生命形态[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陈育德;;生态美学与“美的规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3 王炳社;;形式思维与艺术创造[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6期
4 雷文彪;;论维柯《新科学》中的“诗性逻辑”之“逻辑”[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5 黄亚琪;;先民的原始文化生活与杂技艺术的萌发[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战学成;;籍礼与《诗经》农事诗的礼乐内涵[J];北方论丛;2011年03期
7 罗春梅;;佤族传统社会的社会控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11期
8 王昕;从基本手位看佛教文化对维吾尔族舞蹈的影响[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9 张琬麟;论“鸟兽跄跄”的舞蹈服饰效应[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0 尹建宏;江东;;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原生态情结与时代变革——从杨丽萍的艺术创作说起[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春梅;;佤族传统社会的社会控制[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王珂;;论叶维廉的诗形观及创作实践[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顾颖;;论汉画像乐舞图的悲剧精神[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杨利民;;内蒙古动漫产业的文化资源及发展取向[A];论草原文化(第七辑)[C];2010年
5 李树榕;;艺术是“特殊的意识形态”吗?——对艺术本质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思考[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6 李丕显;;后实践美学析疑[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7 郑莉;;创造是音乐的生命,音乐促进我们创造——简论音乐教育与创造能力培养的关系[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8 李延超;;原生态民族舞蹈阿细跳月文化品牌的建立及其引发的思考[A];走进原生态文化——人类学高级论坛2010卷[C];2010年
9 田云飞;;“楚人尚赤”背后的楚艺术色彩观[A];纪念中国流行色协会成立三十周年:2012中国流行色协会学术年会学术论文集[C];2012年
10 孙晓霞;;从“海景”到“菜园”的视角迁移——关于当代乡村艺术活动的理论构想[A];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隋晓荻;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与传记中的事实与虚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胡俊红;中国家具设计的民族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3 何圣伦;苗族审美意识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杨亭;土家族审美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朱媛;中国岩画的审美特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吴学忠;跨文化交流背景下音乐融入外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雪梅;中国现代小说的音乐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肖建喜;隐喻对针灸学经典理论建构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李宏岩;在乡土与高雅碰撞中再生[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崔鸿飞;从民间艺术到文化遗产[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洋;民国前期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佳;诗为能言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丽丽;社火脸谱艺术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薛芳芳;秦汉服饰制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艳艳;侗族鼓楼艺术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陈曦;广西南丹白裤瑶铜鼓舞考察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李霞;上党八音会的民俗文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8 邹文兵;中国传统吉祥纹样盘长纹艺术符号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9 郝鸣;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意纹艺术符号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10 王静;明代缠枝纹视觉形式语言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544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654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