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傩面”在苗族舞蹈中的应用
本文关键词:试论“傩面”在苗族舞蹈中的应用
【摘要】:对于傩面与苗族在舞蹈中的应用,笔者试图从人类学的角度对以苗族为主体舞者为中心的角度以及与其连结的傩面、舞蹈等一系列符号意义作整体的解读,并对其场景中的傩面符号、舞蹈符号、仪式宗教符号、实用美学符号之间建立起逻辑的整体联系,而非割裂的讨论某一符号独立的意义。任何的割裂的讨论都将失去其在该文化场域的存在意义。因此,笔者试图站在他者的立场解读"傩面"、"苗族舞蹈"这一符号群的整体意蕴,并把解读的重点投射到"傩面"与"苗族舞蹈"这一对"融合"点之上,从而了解苗族舞蹈中对"傩面"应用的样态。
【作者单位】: 大连工业大学;
【关键词】: 傩面 苗族舞蹈 符号 文化场域
【分类号】:J722.22
【正文快照】: 一、“傩面”在苗族舞蹈文化场域中的符号解读众多的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傩面”文化,不同的民族其“傩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对于苗族而言,其舞蹈中的“傩面”符号文化是诠释和表达苗族人文化的。同时,不同民族虽然同为傩面,日本之能面、中国之傩面其应用的文化场域空间迥然不同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吴贤义;;从中国傩面与日本能面看面具艺术[J];电影评介;2007年19期
2 吴舒;;苗族舞蹈中的宗教审美意识[J];电影评介;2013年15期
3 罗巧玲;;土家族傩文化现状解读——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陈鸿;;论巫术仪式中的中国民间舞蹈[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06期
5 杨濻;;功利·图腾·农事·战争——苗舞的巫文化心理[J];民族艺术;1990年03期
6 司马俊莲;;生态文化旅游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以恩施州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7 朱晓君;张超;徐人平;;贵州傩戏面具的层次及其艺术特性[J];艺术探索;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锦云;;从幸福感到幸福观:媒介与幸福研究的新进路[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2 傅祖浩;沈娟凤;李占群;;“绿叶精神”文化的凝练与培育路径——以浙江工商大学后勤文化建设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14年01期
3 彭岚嘉;王兴文;;黄河文化的脉络结构和开发利用——以甘肃黄河文化开发为例[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4 杨丹丹;;“地方性”与北方文学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5 刘安全;余继平;;物质文化的物、人、心维度:宗祠研究评述[J];大众文艺;2014年17期
6 彭修银;吴震东;;“复魅”与“回归”——民族艺术与现代性视域中的文化寻根[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7 张文涛;;区分历史书写的三种范式:认知性的历史、认同性的历史与承认性的历史[J];甘肃社会科学;2014年04期
8 刘菲;;文化符号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J];东岳论丛;2014年07期
9 吴孝刚;;论杜尔干学术思想对特纳的影响[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10 林涵展;;《韶》之音乐符号学阐释[J];北方音乐;2014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生平;;文化中国:文化强国的价值坐标[A];中国梦·深化改革与转型发展——聚焦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七届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修伦;影像呈现与重构:新中国纪实影片研究(1949-1976)[D];上海大学;2013年
2 侯小琴;论人类学田野的影视表达[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3 杨立红;大理挖色白族本主文化传承的社会心理基础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4 石文颖;简单社会神性观念及其文艺理论意义[D];南开大学;2012年
5 袁明宝;小农理性及其变迁[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6 詹颖;邛窑器物设计的审美文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7 郑燕;人是媒介的尺度[D];山东大学;2014年
8 侯方峰;史景迁的历史叙事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9 谷羽;微博客平台的企业公益传播[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10 徐永红;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把红梅;楚雄彝族十二兽舞文化价值与传承发展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2 闫建刚;礼制的文化分析[D];兰州大学;2011年
3 马贤红;冲突与秩序:俗民日常生活逻辑的追寻[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朱钰;土家族傩戏面具艺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5 邵宇;戏曲脸谱的意象性审美特征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6 孙宇;《周礼》所见巫术考[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吴云龙;声音之“河”—对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白云乡城卡屯巴哼瑶人文化中巫术仪式声音的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8 罗碧波;湖北武陵山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9 杨日;彼岸之灵·此岸之舞[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10 林佳;面具纹样在现代设计运用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费孝通;跨文化的“席明纳”──人文价值再思考之二[J];读书;1997年10期
2 商守善;;土家族傩戏面具造型风格审美论析——一份关于恩施三岔乡的傩戏面具制作工艺的田野调查[J];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07期
3 刘晓明,屠应超;论唐代杂剧的形态[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1期
4 杨(昌鸟)国;论原始宗教对民俗的影响[J];贵州民族研究;1988年01期
5 田世高;;土家族古傩索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6 周琼;;恩施土家族地区傩愿戏艺术语言的程式表现[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朱祥贵;鄂西傩戏──还坛神述论[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8 田万振;恩施《还坛神》的原始宗教信仰遗存初探[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9 谭峰;浅谈《还坛神》语言特色及其他[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10 纪兰慰;论民俗舞蹈的仪式[J];民族艺术研究;1999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婷婷;;现代文化场域中纳西民歌之变迁[J];青海民族研究;2010年01期
2 寸晓玲;;大学校园音乐文化场域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0年07期
3 张春田;孔健;;章学诚的古文师承与文化场域的交往实践[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乔丽娜;;邢襄文学生成的文化场域[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5 郭威;;从基督教信仰之旅看林语堂的文化身份变迁[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6年03期
6 谢志远;;商界小说中的“商业场域”探析[J];文艺争鸣;2013年09期
7 丁智才;;多重文化场域中的当前文学底层书写[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徐秀慧;战后初期台湾的文化场域与文学思潮的考察(1945~1949)[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5年03期
9 关纪新;;多重文化场域中的老舍[J];满语研究;2007年02期
10 梅家玲;;夏济安、《文学杂志》与台湾大学——兼论台湾“学院派”文学杂志及其与“文化场域”和“教育空间”的互涉[J];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林于弘;;2011台湾诗坛世代与场域之关系研究——兼论中生代诗人之定位[A];“中生代与新世纪诗坛的新格局——两岸四地第五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勇 整理;研究文化建设 实现文论创新[N];中国教育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会贵;基础教育名师职业幸福的文化场域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彭陈涛;中国文化场域中汉语网络新词英译现象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083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708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