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胶州秧歌文化社会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2 07:26

  本文关键词:胶州秧歌文化社会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胶州 胶州秧歌 文化


【摘要】:胶州秧歌,是源于齐文化熏陶下的胶州乡土小戏,迄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了,流传于山东各地,在国家和当地政府的关怀下,于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生于乡土,活跃于民间,真实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胶州秧歌不单单是以民间舞、戏结合的形式,更是展现胶州地区的风俗、齐文化的衣服画卷。所以只有充分认识胶州秧歌的艺术特点和社会性,才能更好的继承这一优秀文化宝藏。 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胶州秧歌的文化历史发展、文化特征、文化特性与文化功能等方面了解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 (一)从社会历史角度看,胶州秧歌起源于封建社会末期,明亡清初战争之际,变革于封建社会瓦解,民主革命兴起之际,兴盛于抗日战争爆发之前,衰落于八年抗战、三年内战;建国后,又经历了建国初的兴盛,“文革”的衰败,“改革开放”的守望,“审遗”成功的保护与挖掘。 (二)胶州秧歌,最显著特点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艺术。她萌生于乡土间,至今仍保存浓厚且纯正的乡土气息,解放前,从教练员到演员,都是目不识丁的农民,且是最下层的贫困农民。他们从艺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混口饭吃,其学习和表演形式都是口传心授,剧本都是口头传授,口头创作,都是胶州方言,易懂通俗,简练,结构简单,老幼皆爱,有广泛的农村情愿,都是反映社会劳苦农民的逃荒落难、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迷信的不满等方面。其是土生土长的农民艺术,都离不开农民这个话题,对其“纯粹农民”特色要继承,更要创新。 (三)胶州秧歌是在肥沃的齐文化环境下生长的,是传统的民间艺术,带有较浓的乡土气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能够传承300余年。究其原因,是与胶州秧歌的文化特性和文化功能分不开的。胶州秧歌的文化特性,如民俗性,是地方民俗现象,反映了胶州人民生活、品性、智慧和丰富想象力,如社会性,反映了社会群体的文化追求,如观赏性,受到大家喜爱。胶州秧歌主要有娱乐、交际、社会、健身、教育、审美等六大文化功能,体现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旺盛的生命力。 试图在对当前我国胶州秧歌文化历史发展、文化特征、文化特性和文化功能等方面系统的、深入的了解基础上,深刻了解了当前胶州秧歌保护与发展状况和在保护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其开发和利用提出几点建议:(一)加大宣传力度,通过节会、展演、比赛等传统方式,让群众参与进来,还有通过媒体宣传渠道,营造胶州秧歌文化氛围;(二)建立有效的运营模式,即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有效组织,发挥积极性,‘形成合力,进行市场化运作;(三)加强秧歌队伍建设,培养专业队伍“领头雁”,培养民间“生力军”,培养中小学生“后备军”;(四)增强创新以促其发展,解放传统,大胆突破,用新的文化视野及新的审美情趣,为其注入时代精神和活力。 本文对胶州秧歌的文化历史发展、文化特征、文化特性与功能、当前保护与发展取得成绩和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研究后,并对其提出几点建议,旨在为我国胶州秧歌文化继承和发扬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胶州 胶州秧歌 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722.211
【目录】:
  • 目录5-7
  • 摘要7-9
  • ABSTRACT9-12
  • 第一章 前言12-18
  • 一、研究背景12-13
  • (一) 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12
  • (二) 大众休闲体育的需要12
  • (三)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需要12-13
  • 二、文献综述13-16
  • (一) 胶州秧歌起源的研究13-14
  • (二) 胶州秧歌演变的研究14
  • (三) 胶州秧歌表演风格的研究14-15
  • (四) 胶州秧歌传承与发展的研究15
  • (五) 胶州秧歌教学的研究15-16
  • (六) 胶州秧歌本体特征的研究16
  • 三、选题的目的意义16-17
  • 四、研究创新17
  • 五、研究方法17
  • 六、调查社区17-18
  • 第二章 胶州秧歌的文化历史发展18-26
  • 一、清初胶州秧歌的形成(清初—1864年)19-21
  • 二、晚清至民初胶州秧歌的变革(1864年—1920年)21-22
  • 三、“新文化运动”带来胶州秧歌的兴盛(1920年—1938年)22-23
  • 四、战乱带来胶州秧歌的衰落(1938年—1948年)23
  • 五、新中国成立与胶州秧歌的复兴(1949年—1966年)23-24
  • 六、文革与胶州秧歌的再度衰落(1966年—1978年)24
  • 七、改革开放后胶州秧歌的发展与困境(1978年—2005年)24-25
  • 八、“申遗”与胶州秧歌的保护与发展(2006年至今)25
  • 本章小结25-26
  • 第三章 胶州秧歌的文化特征26-35
  • 一、胶州秧歌角色特征26-30
  • (一) 翠花27
  • (二) 扇女27-28
  • (三) 小Z,

    本文编号:7178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7178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4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