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别步”切入初探抚顺满族秧歌女班教材
发布时间:2017-08-22 13:04
本文关键词:由“别步”切入初探抚顺满族秧歌女班教材
更多相关文章: 抚顺满族秧歌 “别步” 动态特征 女班教材 教学组合
【摘要】:在我国浩瀚的民族民间舞蹈海洋中,辽宁秧歌独树一帜。它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集歌、舞、戏于一体的具有综合性、广场性、自娱性,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乐见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辽宁秧歌包括高跷秧歌、寸跷秧歌和地秧歌三种形式,其中地秧歌——“鞑子秧歌”(学者多称为“满族秧歌”)在抚顺及领近地区家喻户晓。“鞑子”是历史上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由于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鞑子”一词明显附有贬义,后又经专家学者们的分析:“鞑子秧歌”既是在满族发源地地区广泛流传的,又是满族人表演的具有浓郁满族文化的秧歌表演形式,故可称其谓“满族秧歌”,这种称为不仅消除人们对“鞑子”的贬义之疑,又使“鞑子秧歌”更具典型性与代表性。本文通过对抚顺满族秧歌“别步”的深度挖掘,追溯抚顺满族秧歌舞蹈文化,对抚顺满族秧歌女性动态特征进行分析,并与教学组合相结合,从“实地考察”到“论文撰写”再到“课堂实践”贯穿一线,就如何探寻“别步”以及教学实践活动进行论述。笔者在尊重满族舞蹈文化的前提下,保持严谨的研究态度与积极的实践行动,总结出具体的教材提炼原则以及教学组合编排思路,运用“元素提炼”、“动态切入法”等方法,对初建抚顺满族秧歌女班教材做了积极的尝试。此外,笔者认为,“教学组合”在民间舞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有质量的教学组合不仅是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与学生进行艺术沟通的桥梁,换句话说,教师在教学中能否与学生碰撞出“火花”,往往取决于教学组合的优劣。在中国民族民间舞的传承与发展中,从主动吸取原生态民间舞的养分,到合理的注入专业课堂教学,进而升华成为舞台表演艺术,这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我们不仅要强调把民族文化有意识的纳入到民间舞教学实践与舞台表演中,而且还要赋予它新时代的意义。
【关键词】:抚顺满族秧歌 “别步” 动态特征 女班教材 教学组合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舞蹈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722.211-4
【目录】:
- 内容摘要3-4
- ABSTRACT4-6
- 绪论6-7
- 一、抚顺满族秧歌“别步”释义7-11
- (一)“别步”的成因分析7-10
- 1、满与汉、蒙文化融合下的历史产物7-8
- 2、满族人狩猎、征战、骑射的生产生活方式8-9
- 3、抚顺满族秧歌的共性特征9-10
- (二)“别步”的风格特征10-11
- 二、别步”引发的动态特征11-12
- (一)“摆”中有“颤”11
- (二)“别”“蹲”并蓄11
- (三)“俯”“仰”生姿11-12
- 三、由“别步”切入,,实验建构抚顺满族秧歌女班教材12-24
- (一)抚顺满族秧歌女班教材的收集与整理12-13
- (二)抚顺满族秧歌女班(上装)教材13-22
- 1、基本动作13-15
- 2、艺人风格短句15-17
- 3、组合17-22
- (三)抚顺满族秧歌女班教学组合的编排设想22-24
- 结语24-25
- 参考文献25-27
- 致谢27-28
【相似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郑涵元;由“别步”切入初探抚顺满族秧歌女班教材[D];北京舞蹈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7192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719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