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红河州哈尼族彝族“乐作舞”广场推广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5 02:29

  本文关键词:红河州哈尼族彝族“乐作舞”广场推广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广场舞 乐作舞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推广


【摘要】:“乐作舞”是哈尼族、彝族共有的一种民间舞蹈,它集多种功能性质于一身,它是哈尼族和彝族重大节日必跳的舞蹈,对哈尼族和彝族群众影响深远。近几年来,红河州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来传承和保护这一非遗舞蹈,使乐作舞在广场上得到了很好的推广,这首先取决于乐作舞本身的价值,其次是由于当地政府部门对其的重视,才让这种少数民族传统的舞蹈继续存活于当今社会。使其作为广场舞来传承并且规范,这个做法无疑是一举两得,在非遗舞蹈传承的同时也规范了该地区的广场舞活动,凸显了民族特色。随着社会文明程度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休闲自由时间的普遍增多,人们对自身身体健康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广场舞日渐成为近年来开展火热的群众体育活动之一。如今一提到广场舞,应该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而广场舞这项体育健身项目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困扰,大妈们的广场舞已经成为社会难题,鉴于对居民区的影响,一些物业公司在面试中开始寻求解决方案了,如何才能让其更加健康的发展值得我们关注。本文以红河州“乐作舞”的广场推广方式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调查问卷、专家访谈、实地考察、逻辑分析等方法,调查了参与者、领舞人员以及附近居民,了解了乐作舞的广场推广现状,分析了乐作舞在广场上得以良好推广的原因,为非遗的传承探寻更多可行之路,为我国其他地方的广场舞良好开展提供借鉴。研究结果如下:(1)红河州蒙自市广场舞开展规范有序。蒙自市的广场舞参与群体男女比例差别小;年龄在36~65岁的参与人群居多,其中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以及务农人员居多;参与者主要的是汉族、彝族、哈尼族,也有少部分其他民族的群众参与,可见这种传统的哈尼族彝族舞蹈正在逐渐被其他各个民族认可;女性参与的主要原因是减肥的占大多数,而男性则更偏向于健身。有47.8%的舞者达到了减肥的效果,锻炼带来的最明显的效果集中在强身健体和调节不良情绪两方面,分别占到了88%和83.1%;蒙自市“广场乐作舞”的组织形式都是团队性组织,每个团队有每个团队的负责人,团队有明确的参与广场舞的规范,经常参加表演和比赛。有专门负责管理这些广场舞团队的部门,有专门的跳舞地点;蒙自市的广场乐作舞指导员的男女比例达到2:3,其中青年和中年的指导员占多数,专业水平都是国家级别的。附近居民并没有因为广场舞而打扰了平时的生活。(2)哈尼族和彝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乐作舞”在红河州的广场上得到了很好的推广,这种推广很大程度的扩大了乐作舞普及的范围,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尤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使年轻人逐渐产生了对“乐作舞”的认识与了解,更好的推广了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场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的传承场所。目前,乐作舞已经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向全世界展示着我国宝贵的文化瑰宝。
【关键词】:广场舞 乐作舞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推广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722.2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1章 前言10-13
  • 1.1 选题依据10-11
  • 1.1.1. 广场舞成为关注焦点10
  • 1.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成为关注焦点10-11
  • 1.1.3 红河州广场乐作舞具有代表性11
  • 1.2 选题意义11-13
  • 1.2.1 理论意义11-12
  • 1.2.2 现实意义12-13
  • 第2章 文献综述13-25
  • 2.1 本研究相关概念阐述13-14
  • 2.1.1 广场舞的相关概念及界定13-14
  • 2.1.2 红河州哈尼族、彝族“乐作舞”的相关概念及界定14
  • 2.2 研究现状14-25
  • 2.2.1 有关少数民族“非遗”舞蹈传承的研究现状14-15
  • 2.2.2 有关“乐作舞”的研究现状15-17
  • 2.2.3 有关广场舞的研究现状17-25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25-29
  • 3.1 研究对象25
  • 3.2 研究方法25-29
  • 3.2.1 文献资料法25
  • 3.2.2 实地考察法25
  • 3.2.3 访谈法25-26
  • 3.2.4 问卷调查法26-28
  • 3.2.5 数理统计法28
  • 3.2.6 逻辑分析法28-29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29-54
  • 4.1 我国广场舞发展现状分析29-30
  • 4.1.1 我国广场舞发展现状29
  • 4.1.2 我国广场舞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9-30
  • 4.2 “乐作舞”起源及特点30-32
  • 4.2.1 “乐作舞”的起源30-32
  • 4.2.2 “乐作舞”的特点32
  • 4.3 红河哈尼族彝族“乐作舞”传统推广方式32-33
  • 4.4 红河哈尼族彝族“乐作舞”广场推广方式33-46
  • 4.4.1 红河州政府主导下哈尼族彝族“广场乐作舞”开展的具体方法33-37
  • 4.4.2 红河州蒙自市哈尼族彝族“乐作舞”广场推广的效果37-46
  • 4.5 “乐作舞”在广场上良好推广的原因分析46-52
  • 4.5.1 “乐作舞”在广场上良好推广的内部原因46-50
  • 4.5.2 “乐作舞”在广场上良好传承的外部原因50-52
  • 4.6 我国广场舞开展过程中“广场乐作舞”方式借鉴52-54
  • 4.6.1 政府主导,多方合作52
  • 4.6.2 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次数多、等级高52
  • 4.6.3 举办比赛及表演次数多52-53
  • 4.6.4 时间安排、场地设施有保障53-54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54-57
  • 5.1 结论54-55
  • 5.2 建议55-57
  • 参考文献57-59
  • 附录59-6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64-65
  • 致谢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国升;滇南彝族尼苏“乐作舞”剖释[J];民族艺术研究;1998年05期

2 龙倮贵;红河虎山彝族的唢呐音乐[J];民族艺术研究;1995年02期

3 ;[J];;年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陶红 王洪伟;阿扎河歌舞街:快乐的多声部[N];中国民族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曾庆圆;论王里亮的“乐作”传承[D];云南艺术学院;2016年

2 刘婷婷;红河州哈尼族彝族“乐作舞”广场推广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年

3 周庆;红河县哈尼族、彝族乐作舞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5年

4 曾冬林;论歌舞街乐作的“乐和”美[D];云南艺术学院;2014年



本文编号:7345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7345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1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