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头沟京西太平鼓形态研究与教材建设初探
本文关键词:门头沟京西太平鼓形态研究与教材建设初探
【摘要】:京西太平鼓是流传于北京市门头沟地区的独特艺术形式。本文在已有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从一般性的“鼓”与“舞”关系问题出发,阐述道具“鼓”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及其教学的影响。接着,具体结合田野调查材料,研究京西太平鼓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基本动律和形态特点。进而,结合以上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探讨将其纳入专业院校民间舞蹈教材的可行性。最后,根据既有的舞蹈教材建构方法和京西太平鼓的基本特点,尝试编排出一个基本训练组合,充分体现京西太平鼓的训练价值与教学意义。 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组成。引言提出了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框架。正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理论上探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鼓”与“舞”的相互关系,分析鼓对于舞蹈教学的意义,进而归纳出专业舞蹈院校中“鼓舞”教材的现状;第二部分从田野调查出发,着重研究京西太平鼓的相关背景、表演形式、动作要求,以及服装、道具、音乐、队形等等,并探索京西太平鼓教材建构对专业舞蹈院校民间舞蹈教材的价值与意义;第三部分通过探究舞蹈教材建构方法,提炼出京西太平鼓舞蹈的基本手位、脚位、动律、步伐和鼓的击法,并尝试编排出一个基本训练组合——《颤步》。结语充分总结概括本文的认识性成果,进一步深化本文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鼓舞 京西太平鼓 舞蹈教材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722.2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6
- 引言6-12
-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6-7
- 二.文献综述7-10
- (一) 京西太平鼓研究7-8
- (二) 舞蹈教材建设研究8-9
- (三) 舞蹈道具研究9
- (四) 鼓舞研究9-10
- 三.研究方法概述10-12
- 第一章 源流、社会功能及文化阐释12-28
- 第一节 鼓与鼓舞12-18
- 一、鼓——鼓舞12-14
- 二、鼓舞的表现形式14-16
- 三、"鼓"与民族民间舞之间的关系16-18
- 第二节 京西太平鼓的源流18-22
- 一、历史源流18-20
- 二、分布地区20
- 三、艺人、流派20-22
- 四、传承方式22
- 第三节 京西太平鼓的社会功能22-25
- 一、自娱自乐23
- 二、精神生活之寄托23-25
- 第四节 京西太平鼓的文化阐释25-28
- 一、庙会文化的一部分25-26
- 二、世俗情感的显现26
- 三、慷慨豪迈、淳朴达观的文化品格26-28
- 第二章 形态分析、动作特征、成因考略及训练价值28-37
- 第一节 形态分析28-32
- 一、道具28
- 二、动作28-30
- 三、队形30-31
- 四、音乐31-32
- 第二节 动作特征及成因考略32-34
- 一、动作特征32-33
- 二、成因考略33-34
- 第三节 京西太平鼓舞蹈教材的训练价值34-37
- 一、建立汉族"道具——鼓舞"教材34-35
- 二、复杂的鼓点打法培养了演员的敏捷的节奏感35-36
- 三、使鼓与躯干融为一体,增强动作的表现力和肢体的协调配合36-37
- 第三章 京西太平鼓教材初探37-46
- 第一节 京西太平鼓教材结构37-39
- 一、基本体态、动律、步伐及击鼓训练37-38
- 二、鼓舞技术性训练38-39
- 三、综合表演性组合训练39
- 第二节 京西太平鼓教材建构初探实例39-46
- 一、基本体态40-42
- 二、动律42-43
- 三、步伐43
- 四、组合43-46
- (一) 鼓点伴奏44
- (二) 动作短句44
- (三) 组合顺序44-46
- 结语46-47
- 参考文献47-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燕柳;讶鼓谈[J];丝绸之路;1997年03期
2 路玲;太平鼓的传承与发展[J];丝绸之路;2004年S1期
3 于平;;兰州太平鼓[J];音乐天地;2008年09期
4 惠广棕;;太平鼓又敲响了[J];乐器;1981年05期
5 任广世;太平鼓及其相关歌舞伎艺考略[J];民族艺术;2004年02期
6 田子馥;;太平鼓是原始戏剧的活化石[J];戏剧文学;2003年03期
7 ;甘肃:天下第一鼓[J];神州;2006年03期
8 魏周延;;庄稼汉“鸟巢”擂响“天下第一鼓”[J];党的建设;2008年10期
9 豪斯;西北民族民俗剪影——兰州太平鼓与扩廓帖木儿[J];西北民族研究;1993年01期
10 杨文林;;天鼓大音[J];人民文学;1997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璐;赵欣;;京西太平鼓[A];当代北京研究(2010年第4期)[C];2010年
2 刘颍红;;谈抚宁太平鼓在群文辅导下的发展与创新[A];文化研究论坛[C];2011年
3 张竹岩;;抚宁太平鼓经济价值的开发与利用[A];第六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1年
4 张助群;;辽西太平鼓[A];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之七——中国近现代史及史料研究[C];2007年
5 刘桂腾;;萨满教与满洲跳神音乐的流变[A];满学研究(第一辑)[C];1992年
6 苑焕乔;;文化生态视野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主要以京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A];建设世界城市提高首都软实力——2010北京文化论坛文集[C];2010年
7 吴文涛;;门头沟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北京风俗史研究[C];2007年
8 段跃英;杜昕;刘淑蕊;朱德友;;发展门头沟区文化创意产业打造“京西文化走廊”[A];论北京文化产业发展——2009北京文化论坛文集[C];2009年
9 ;散落京西的璀璨明珠——门头沟区古村落[A];当代北京研究(2010年第2期)[C];2009年
10 方拥;杨兆凯;黄晓;;烟囱、古村落与建筑师——京西古村落调研杂记[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马洪超;京西太平鼓:展示崭新阵容 激扬豪迈情怀[N];经济日报;2009年
2 朝阳;辽西太平鼓一直舞到龙抬头[N];中国文化报;2010年
3 海世琨;发展“沟”域经济 绿遍京西山川[N];北京社区报;2011年
4 记者 姜琳 李亚红;京西挖煤村安全绿色“转业”[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5 尘扬;兰州太平鼓名扬天下[N];兰州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徐文营 吕立勤;京西岭上绘宏图[N];经济日报;2011年
7 路玲;兰州太平鼓的传承与发展[N];中国文化报;2005年
8 刘英麟;兰州太平鼓的缺失[N];甘肃日报;2005年
9 永俊;五里坨:太平鼓丰富社区文化[N];北京社会报;2007年
10 曾伶艳 本报记者 马之恒;京西应让位高新技术[N];北京科技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晓娇;门头沟京西太平鼓形态研究与教材建设初探[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彭博;京西图书馆设计定位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3 张蕊;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4 杨琪;京西会展商务区综合体研究中城市设计方法的应用[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5 魏宏源;京西古村落空间模式语言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年
6 刘倩;后工业背景下京西建筑特色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7 杨文忠;京西煤炭产业转型研究[D];南华大学;2011年
8 段巍;小流域原生态群落人居环境营造艺术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
9 杜明凯;长安街西延长线CRD京西商务会展中心的设计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0年
10 张晓霞;京西葛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体系建立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274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82744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