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不即不离 若即若离

发布时间:2017-09-11 06:16

  本文关键词:不即不离 若即若离


  更多相关文章: 舞剧改创 文学名著 舞蹈本体 人物形象 现状及趋势


【摘要】:中西方舞剧编创时常选择文学名著作为创作蓝本,其中,或忠实于原著进行改编,或以新的理念对其进行当代解读。舞剧所具备的“剧”的特征,要求其着眼于人物、事件及矛盾冲突上,所谓“舞剧”,即以用舞蹈语言去塑造人物、揭示内在矛盾作为重中之重。就中国的接受机制而言,并不认同完全排斥戏剧性和文学性的作品,因此,尽管“诗化”是舞剧追求的又一重要特征,但舞剧的戏剧性,尤其是包括舞蹈身体语言在内的舞剧表现形式所承载的塑造人物、刻画性格、深入心理的功能将是中外舞剧编导持续探索的课题。 目前,我国仍缺乏对舞剧语言的创新性研究,在目前的文献当中,较少关注文本到舞剧、文学人物形象到舞剧人物形象的转化。故而,本论文将目光锁定于舞剧本体语言的创作,将视野扩展到古今中外经典文学名著改创舞剧的过程和体验中,重点探索文学人物形象到舞剧人物形象的转化,通过全面、系统地分析文学人物形象在舞剧艺术中再创造的“变异”方式,提炼和把握此类舞剧创作的内在规律及价值意义,以期对中国当代舞剧创作有所贡献,或予相关编导稍有启示。 全文由绪论和四个章节构成。第一章,对文学名著改创舞剧进行界定并概述中外此类舞剧剧目,分析舞剧改创如何选择文学名著,并论述舞剧改创的可行性及创作原则;第二章,分析文学人物形象与舞剧人物形象的关系、文学人物的选择并从两种不同的文化选择入手,分析文学名著人物形象的提炼与塑造;第三章,从舞蹈身体语言、音乐、服饰道具、舞台空间四个方面论述舞剧表现形式如何完成文学人物的再创造;第四章,分析我国文学名著改创舞剧的发展趋势及面临的问题,并对此类舞剧的创作提出相关建议。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借鉴研究法,探索此类舞剧的相似性与互通性,并借助语言学、符号学、舞蹈学等相关研究方法对舞剧创作中两种人物形象之间的转化进行研究,进而提出:文学名著与改创舞剧之间以及文学名著人物与舞剧人物之间,存在一种不即不离、若即若离的关系,即改创与原著精神达到某种契合或暗合,同时,在表现形式上体现舞剧的艺术特性及编导的独创视角。文学名著改创舞剧应在深刻把握原著精神和时代需求并遵循艺术创作规律的基础上,提炼和塑造舞台形象,挖掘人物的性格、心理、文化内涵以及现代性意义,体现编导的价值取向和人文追求;与此同时,舞剧改创应在把握文学人物精神特质的基础上,不断探索舞剧表现形式的叙事潜力,在舞剧人物形象与文学人物形象的“似与不似之间”,寻找身体语言的文化支点与表意空间,以扩充舞剧的内涵和容量,,更加精准地塑造原著中的文学人物形象,体现编导独特的审美追求和艺术风格。 本文旨在关注当下舞剧改编创作存在的问题,呼唤舞蹈本体自觉,探索文学名著与改创舞剧以及文学人物形象与舞剧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呼吁编导注重舞剧的戏剧性,强调人物形象在舞剧改创中的重要意义,并从优秀的改创舞剧中提炼此类舞剧的创作规律,以期对当下中国舞剧改创有所裨益。
【关键词】:舞剧改创 文学名著 舞蹈本体 人物形象 现状及趋势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723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绪论10-12
  • 一、 研究意义10-11
  • 二、 研究现状11-12
  • 三、 研究方法12
  • 第一章 从文学名著到舞剧的改创12-19
  • 第一节 文学名著改创舞剧概述12-14
  • 一、 文学名著改创舞剧的界定12-13
  • 二、 中外文学名著改创舞剧剧目概述13-14
  • 第二节 文学名著的选择14
  • 第三节 文学名著改创舞剧的可行性14-16
  • 一、 改创的优势15
  • 二、 改创的局限15-16
  • 第四节 文学名著改创舞剧的原则16-19
  • 一、 尊重原著精神16-17
  • 二、 重视舞剧艺术特性17-18
  • 三、 体现编导独创视角18-19
  • 本章结语19
  • 第二章 文学名著人物形象的提炼与塑造19-32
  • 第一节 文学人物形象与舞剧人物形象20-21
  • 第二节 人物形象的选择21-23
  • 一、 舞剧人物形象的重要性22
  • 二、 舞剧人物形象的可舞性22-23
  • 第三节 忠于原著的人物“再现”23-26
  • 一、 人物的外形特征23-24
  • 二、 人物的性格心理24-25
  • 三、 人物关系的梳理25-26
  • 第四节 基于原著的人物“创造”26-31
  • 一、 性格扬弃26-27
  • 二、 人物解构27-30
  • (一) 颠覆“传统”28
  • (二) 挖掘人物的现代性28-29
  • (三) 人物提升与人性思考29-30
  • 三、 情节与人物关系重构30-31
  • 本章结语31-32
  • 第三章 文学名著人物的舞剧表现形式32-54
  • 第一节 舞蹈身体语言32-40
  • 一、 独舞33-34
  • (一) 人物特征的凸显33-34
  • (二) 个体的内心独白34
  • 二、 双人舞、三人舞34-38
  • (一) 人物关系的冲突35-37
  • (二) 人物情感的外化37-38
  • 三、 群舞38-39
  • (一) 人物心理的写照38-39
  • (二) 人物命运的隐喻39
  • 本节小结39-40
  • 第二节 音乐40-45
  • 一、 人物活动的诗意空间41-42
  • 二、 人物性格的旁白42-43
  • 三、 人物情感的映衬43-44
  • 本节小结44-45
  • 第三节 服饰道具45-49
  • 一、 人物身份的辨认46-47
  • 二、 人物心境的表露47-48
  • 三、 人物关系的显现48-49
  • 本节小结49
  • 第四节 舞台空间(布景与灯光)49-54
  • 一、 特定情境的营造50-51
  • 二、 人物心境的“时空”51-52
  • 三、 人物命运的暗示52-53
  • 本节小结53-54
  • 本章结语54
  • 第四章 文学名著改创舞剧发展趋势及相关建议54-62
  • 第一节 我国改创舞剧的发展趋势及前景展望55-56
  • 第二节 我国文学名著改创舞剧面临的问题56
  • 第三节 对我国文学名著改创舞剧的相关建议56-60
  • 一、 文学名著改创舞剧的价值取向56-57
  • 二、 文化背景与受众群体57-59
  • 三、 舞蹈身体语言的准确性59-60
  • 本章结语60-62
  • 结论62-65
  • 参考文献65-69
  • 致谢69-7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70-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国华;;尊重经典 敬畏历史[J];中国电视;2011年08期

2 周远喜;;浅谈中考名著试题的命制[J];语文建设;2009年11期

3 魏韶华;王雪媛;宋祖华;;从小说到电影——1980年代以来现代文学名著电影改编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反思[J];东方论坛;2005年05期

4 侯瑞云;《浮士德》在浪漫主义音乐中[J];人民音乐;1988年09期

5 王仲明;略谈名著改编电视剧[J];声屏世界;1996年07期

6 杨立琼;;清代嘉庆年间《红楼梦》续书初步研究——兼论续书作者对钗黛二人的褒贬态度[J];固原师专学报;2006年02期

7 周远喜;;亮点纷呈的2010年中考名著考查[J];语文建设;2010年12期

8 宋曦业;从文学名著到电视名著[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9 ;儿童文学[J];全国新书目;2002年08期

10 李振潼;;论文学名著的电影改编[J];电影艺术;1983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柳硕;;略论人民币图案的人物形象设计[A];甘肃省钱币研究(1998-2003)年学术论文集[C];2003年

2 石云龙;;现代人价值观的折射——试评怀特笔下人物形象斯坦·帕克[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3 王敏;;崭新的时代矛盾 鲜活的人物形象——评大型话剧《炮震》[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4 王馥荔;;边学习·边探索·边实践——人物创作回顾[A];演员谈电影表演——首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颁奖大会论文集[C];1988年

5 陈雪芳;;动画艺术中人物形象的定位[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6 桑凤平;俞海萌;;试论中日古典怪诞小说的“同途殊归”——《蛇性之淫》与《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人物形象对比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7 曹景阳;;《吴二哥请神》创作小结[A];我的角色与我们的剧团——第六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1997年

8 郑江义;;非常时期 苦乐童年——简评喻莉娟的小说《卉卉》[A];贵州省写作学会2007年务川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马蓥伯;;第一讲 为什么要认真读点马列原著?[A];认真读点马列原著20讲[C];2006年

10 陈小鹰;;新闻人物摄影三题[A];1983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198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福秀;文学名著中人物形象的原型[N];中华读书报;2004年

2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马以鑫;改编文学名著要有敬畏心[N];文汇报;2011年

3 齐殿斌;“游戏”文学名著休矣[N];安徽日报;2005年

4 王秀芹;经典重拍须慎为[N];人民日报;2009年

5 云德;当下文学边缘化的症结[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6 刘虎;还是多读名著好[N];保定日报;2006年

7 北塔;从媚俗到卖俗[N];北京日报;2004年

8 张学昕;当代文学人物形象的民族身份[N];光明日报;2002年

9 贵州大学2003级汉语言文学(师范) 雷雨;浅谈《新欢》中的人物形象[N];经济信息时报;2007年

10 王兰菊;豫剧大师们怎样塑造鲜明的剧中人物形象[N];商丘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志斌;欧美流浪汉小说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光贞;夏目漱石小说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3 伏漫戈;“二拍”人物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宏伟;玉楼梦小说艺术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5 卢静;《礼记》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郑积梅;20世纪三四十年代女作家的上海叙事[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杨秀苗;以宋代为背景的英雄传奇小说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8 邵颖涛;冥界与唐代叙事文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金英姬;千世峰的《石溪邑的新春》:朝鲜农业合作化运动及其叙事策略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10 白玉荣;“五传”比较文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原;不即不离 若即若离[D];山东艺术学院;2012年

2 马雪英;中岛敦改编小说与原著比较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3 闫伟娜;纪实类电视节目人物形象的创作特点与表现手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丽;白蛇传故事探微[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5 赵晓玲;关中系列题材电视剧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6 阳清;《论语》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王志勤;李佩甫论[D];郑州大学;2005年

8 杨晓丹;论迟子建短篇小说创作[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杨琳;师陀小说人物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季宁;汤吉夫的大学校园小说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290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8290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5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