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与阐释:一种解读反排木鼓舞文化隐喻的角度
本文关键词:象征与阐释:一种解读反排木鼓舞文化隐喻的角度
【摘要】:人类学不仅关注舞蹈的动作形态,更关心舞蹈的行为和在各种情境下的意义。舞蹈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当地社会历史、世界观、人生观、审美意识的象征和隐喻。艺术表达由于"象征系统"的不一致性以及艺术符号中能指和所指的不对称关系,注定了艺术的象征功能和意义是在不断地进行变化。在反思人类学和文化研究中,艺术往往与族群政治、身份认同、文化差异紧密联系在一起。由此决定了我们对艺术的多维度理解与分析。本文基于笔者田野调查的基础,对反排木鼓舞的解读与阐释作为个案进行研究。
【作者单位】: 中共贵州省委《当代贵州》;
【关键词】: 反排木鼓舞 象征 阐释 文化隐喻
【分类号】:J722.21
【正文快照】: 反排木鼓舞是贵州黔东南州台江县盛行的一种苗族民间舞蹈,已被列入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6年笔者对反排木鼓舞进行了为期4个多月的田野调查。作为一种“非文字语言”和文化现象,舞蹈可视为人们的身体动作与行为方式的“具体化(embodyment)”实践和群体文化特征与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建民;田野工作与艺术人类学、审美人类学学科建设[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雯;;文化诗学:理论、方法及局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2 马启民;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三次文化变革[J];北方论丛;2003年01期
3 田友谊;教育研究:走向生活体验——马克斯·范梅南教育学研究方法论探微[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11期
4 王鉴;教学论的表述危机与研究转型问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2期
5 阎光才;教育过程中知识的公共性与教育实践——兼批激进建构主义的教育观和课程观[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2期
6 陈业奎;;图书馆学专业学术评价的难点[J];图书与情报;2006年02期
7 邓治文;论文化认同的机制与取向[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何林军;;不确定性:象征的基本意义维度[J];湘南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9 卢长宝;企业文化效率的经济学解释[J];当代财经;2002年02期
10 李其瑞;法律与文化:法学研究的双向视角[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健;;明清江南士绅的祠祀观念:以苏松为中心的考察[A];社会·历史·文献——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君仁;花儿王朱仲禄[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2 樊传庚;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3 陈云奔;教学公平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傅守祥;欢乐诗学: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像[D];浙江大学;2005年
5 邓文初;民族主义之旗[D];浙江大学;2005年
6 秦海霞;关系网络的建构:私营企业主的行动逻辑[D];上海大学;2005年
7 苏东晓;审美无利害说与审美关系问题[D];复旦大学;2005年
8 王昊;意义的解码[D];复旦大学;2005年
9 张云鹏;文化权: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的向度[D];吉林大学;2005年
10 何载福;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与绩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改霞;多元文化中学生交往的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吕红芳;我国部分高校研究生休闲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3 谢锦霞;现代教育的合理性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刘晓燕;从文化冲突到文化融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肖霞;生命最初的愉悦及其物化——论原始艺术的发生[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周宇峰;西方写实绘画中的观看模式初探[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朱赛红;教师与家长互动关系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辉;与人互动的材料表情[D];西北大学;2004年
9 高跃辉;一种对人自身认识的新视角[D];湘潭大学;2004年
10 李莉;经济法基本范畴解释[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树平;陶永莉;;服饰象征理论视野下的悲情秦良玉——赵藏本《秦良玉》京剧剧本之女性主义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王月磊;;家具产品的过度设计之分析[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年03期
3 刘柳;陈正府;;反排木鼓舞:从历史记忆到文化表征[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陈正府;;象征与阐释:一种解读反排木鼓舞文化隐喻的角度[J];民族艺术研究;2008年06期
5 向道胜;;论仪式音乐的功能[J];湖南农机;2007年01期
6 朱肖一;;《奥赛罗》意象功能解析[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7 赵玉君;丁玉波;;张爱玲作品中“月亮”意象的象征功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2期
8 杨泉;;心像与自然——论郁达夫小说中自然的艺术功能[J];理论导刊;2007年07期
9 付翠;汪新建;;心理障碍的文化建构——健康心理学发展中的新趋向[J];心理学探新;2006年01期
10 廖杨;;象征符号与旅游工艺品中的民族文化认同[J];民族艺术研究;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吴琼;;基于符号学的产品设计[A];第十一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7年
2 洛秦;;音乐的功能作用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之中[A];2005’北京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5年
3 大西幸子;;重度失语症的语言治疗[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二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4 杜志军;;再论近代前期狭邪小说与《红楼梦》之关系——以叙事结构为考察中心[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 朱曼殊;武进之;;对正常儿童、聋哑儿童和盲童的一项比较研究——语言和思维发展的关系[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何文琦;设计要融入文化情感[N];深圳商报;2009年
2 肖实天邋陈湛 李颐;中国富人不再仅为“奢”而消费[N];中国经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张藜藜;孙甘露繁芜人生,诗化旅程[N];杭州日报;2006年
4 张晓凌;象征的形象[N];美术报;2006年
5 牟钟鉴;让孔子的形象回归真实[N];文汇报;2006年
6 张丽红;龙的原初形象及其象征功能[N];吉林日报;2005年
7 杨永德;装帧艺术与设计文化[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
8 ;山东剪纸[N];中国社会报;2004年
9 李霞;霓虹灯与色彩[N];山西经济日报;2004年
10 黄佶;广告中的经济学[N];国际金融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军;奥林匹克视觉形象的历史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徐艳丽;生活陶艺功能与形式关系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08年
2 陈正府;反排“说”舞[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吴朝辉;村落意义构成初探[D];浙江大学;2007年
4 马洪锐;技术与作为表征的文化[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年
5 吉拥泽;体验营销的消费体验过程管理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郁芳;基于符号学的家电产品同质化现象的考察[D];江南大学;2005年
7 刘fy;理性反思下的文化寓言——论新时期小说中的白痴形象[D];吉林大学;2004年
8 韦艺娟;产品设计中的象征现象研究[D];湖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8411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841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