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志群电视舞蹈作品看中国电视舞蹈的审美品格
本文关键词:从白志群电视舞蹈作品看中国电视舞蹈的审美品格
【摘要】:电视舞蹈作为现代新媒体技术的新兴交叉艺术,长期以来更受人关注的是创作过程中舞蹈语言与影像语言的融合,如何将舞蹈语言解构、重构形成特有的意味,影像语言如何给舞蹈一个新的运动空间等问题。然而,一种新艺术类型的成熟,与自身是否建立了独特的美学品格有关,这正是目前电视舞蹈创作面临的重要问题。笔者以为,电视舞蹈若想真正在中国扎根生长,就必须经历"中国化"的历程,而这一历程的主要路径之一,就是在现代的电视舞蹈创作中融入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蕴。本文以中国电视舞蹈创作领域的代表人物白志群的电视舞蹈作品为案例,分析其作品视觉意境所传达出的中国传统美学意蕴,对如何建立中国电视舞蹈创作审美品格这一问题进行了思索。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关键词】: 电视舞蹈创作 审美品格 传统美学意蕴
【基金】:河南大学校内科研基金项目:课题名项目编号:2010YBRW016
【分类号】:J704
【正文快照】: 一、中国电视舞蹈的产生与发展电视舞蹈是新媒体技术产生发展之后与舞蹈相结合的产物,摄像机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呈现了舞蹈,电视语言以一种新的言说方式重构了舞蹈。研究者更着重去探索的,也是影像语言如何将舞蹈语言解构、重构形成特有的意味,影像语言如何给舞蹈一个新的运动空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绍婷;;儿童教育电视节目制作之我见[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11期
2 肖桦;刘迅;;《武林大会》以“武”取胜的启示[J];电影文学;2009年18期
3 闵文江;;农业科技电视节目画面景别的选择与拍摄[J];大众文艺;2010年14期
4 刘昕;;气象影视片头动画技术发展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年17期
5 邓维泉;;电视创优节目中摄像的创作意识[J];今传媒;2013年12期
6 冀兵;;试谈电视纪实作品之摄像艺术[J];华章;2013年08期
7 罗卓群,周建青;纪录片语言虚拟形式初探[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综合版);2003年02期
8 鲁建平;;电视画面的创造功能与审美意识[J];现代视听;2009年06期
9 章旭明;;电视节目的非语言符号及其运用[J];新闻窗;2012年06期
10 刘志荣;;浅谈电视节目画面剪辑和声音剪辑技巧[J];新闻传播;2013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国珍;从美术鉴藏类电视节目解析我国当代鉴藏[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强;电视画面空间论[D];暨南大学;2003年
2 高丹阳;国外儿童电视视觉注意与教育节目制作研究的分析[D];河北大学;2005年
3 李军晶;视觉奥运[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易静;电视新闻的美学探讨[D];武汉大学;2005年
5 张雪蓉;表现蒙太奇在电视艺术个性化语言表述中的嵌入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刘琛;试析《对话》节目对经济类谈话节目的探索与创新[D];暨南大学;2006年
7 姚婷;电视谈话节目的话题与时间[D];南昌大学;2007年
8 孟梦;影视舞蹈镜头语言之运动性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9 彭清;现代新闻作品中的审美因素[D];中南大学;2007年
10 龙丹青;儿童电视接受心理分析[D];湘潭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卫卫;;感悟素描[J];艺术百家;2006年04期
2 向凌;陈素娥;;湘西审美文化品格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7期
3 黄寒冰;论沈从文文化审美品格的空间包容性及其生成[J];娄底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4 闫雪梅;;从“秀”看当代审美品格的嬗变[J];理论导刊;2006年09期
5 王敦;;论张承志小说的意象建构与审美品格[J];百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6 曾耀农;;商业影视文学的审美品格[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7 陆雁华;;论工艺美术的审美品格[J];美术大观;2009年09期
8 高鸿萍;;论变态心理在女性创作中的审美品格[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 陈昭明;论当代革命历史诗歌的审美品格[J];文艺争鸣;1991年04期
10 叶幼发;;现代审美品格的创造[J];技术经济与管理;199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顾颖;;乐舞图中怪诞现实主义审美品格的狂欢化世界感受[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晓晖;李先逵;;诗境城市——中国文化引领下的规划思想及其实践[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胡智锋;;中国电视节目生产“本土化”的战略目标与对策[A];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首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1年
4 赵宋光;;从艺术的本质规律看诗与音乐两者审美意识的共性与特异性[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枕戈;;80后之“神性写作”与“口语写作”[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C];2007年
6 薛建博;;模拟和再现光线效果[A];走近CIE 26th——中国照明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吴兴德;赵延君;;关于中西音乐传统之差异的初步比较[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金国;重视民族性加强时代性[N];美术报;2007年
2 陈十田;古典是我们仰望的旗帜[N];中国教育报;2008年
3 桂青山 陶家璇;文化的新构成与美学的新拓展[N];中国电影报;2008年
4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张志忠;文学批评应重视审美品格[N];人民日报;2011年
5 唐欣;对反腐文学新闻化叙事手法的反思[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9年
6 刘晓菲;雕塑为城市的特色代言[N];抚顺日报;2009年
7 记者 袁岚;说的都是当兵人的事[N];中国文化报;2003年
8 倩兰;《古兰经》审美[N];贵州民族报;2007年
9 李仁甫;教师,请把自己当做真正的“人”[N];中国教师报;2003年
10 雪梅;功夫在画外[N];中国文化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傅利民;斋醮科仪 天师神韵[D];中央音乐学院;2002年
2 苏状;“闲”与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人生[D];复旦大学;2008年
3 周宗亚;故宫藏《洛神赋图》之图像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4 滕小松;潜在与显现[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5 樊波;魏晋风流——魏晋南北朝人物画审美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王耘;唐代美学范型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张海燕;牟宗三美学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8 张静;元代文人与戏曲传播初探[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
9 洪庆福;神秘主义文化视域中的中西诗学本质“合一”论[D];苏州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冰红;优美的多棱镜——论20世纪90年代女性散文写作的审美品格[D];暨南大学;2000年
2 余意;论宋代文人雅词的审美品格[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向黎;教学设计:揭示教学的审美存在[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吴晓丽;论史传报告文学[D];湖南大学;2007年
5 李晓已;俞平伯小品文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6 袁云丽;寻常巷陌起高华[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崇才;“废都”里的“乡下人”[D];西南大学;2007年
8 黄小宾;美声唱法中花腔演唱的审美分析[D];厦门大学;2007年
9 张颖;论《白鹿原》的悲剧意识[D];延边大学;2006年
10 程丽;试论贝娄小说中的“知识分子探索者”形象[D];暨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434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943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