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县高家垣伞头秧歌调查与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30 21:18
本文关键词:永和县高家垣伞头秧歌调查与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地方戏研究 伞头秧歌 秧歌小剧 剧目剧本 艺术特色
【摘要】:我国的晋西和陕北,是伞头秧歌的发源地。永和县地处这一黄河文化圈,很自然的浸染了黄河伞头秧歌的文化气息。它主要在永和当地流传,与邻近的黄河对岸的陕西部分地区也有交流。高家垣伞头秧歌与周边其他地区的伞头秧歌不同,它是以其秧歌小剧取胜,唱调优美,表演滑稽幽默,由于其表现内容多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因此独具黄河文化特色,乡土气息十分浓厚,颇受当地村民的喜爱。高家垣伞头秧歌的生存环境比较闭塞,因此在表演方式上以继承为主,缺少创新,表演内容也以身边的家长里短为主要内容,绝大部分为惩恶劝善或者男女爱情方面的。语言立足当地方言,通俗易懂,体现了当地百姓纯朴善良、热爱生活的美好品质。高家垣伞头秧歌在20世纪50年代在当地比较盛行,经过文化大革命后,由于政府的提倡和帮助,高家垣伞头秧歌又焕发了自己的青春。但近年来,无论在表演方式和表演水平上都有大幅下滑,再加上村民开始渐渐对闹秧歌兴趣渐失,高家垣伞头秧歌的生存也开始变得岌岌可危。 本文从八个方面对高家垣秧歌进行论述。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高家垣伞头秧歌的生存环境和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第一部分介绍高家垣秧歌的渊源,首先探寻了伞头秧歌的渊源,再梳理了高家垣伞头秧歌的演变。第二部分介绍高家垣伞头秧歌的角色装扮和道具装饰,详细记录了现存高家垣伞头秧歌表演中所有装扮和道具,并对其使用方法作了简单论述。第三部分阐述了高家垣伞头秧歌的演出仪式过程,高家垣伞头秧歌具有一定的仪式性,从这些仪式的展演过程中也可以看出当地村民的风俗和崇拜,详细的介绍其过程,一方面是要保留这门以濒临灭绝的艺术,另一方面给读者一个直观的感受。第四部分是对高家垣伞头秧歌中所需要的乐队伴奏作一简单介绍。第五部分也就是重点部分分析了高家垣伞头秧歌小剧的剧目和剧本。其中又可分为道具舞、已具备戏曲形式的小剧和向戏曲转化中的小剧。第六部分从语言、表演和音乐三方面着手分析了高家垣伞头秧歌的艺术特征。第七部分对现存高家垣伞头秧歌艺人作了简要介绍。第八部分分析其现状,并对其前景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地方戏研究 伞头秧歌 秧歌小剧 剧目剧本 艺术特色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J722.2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引言9-10
- 一、高家垣秧歌渊源10-19
- (一) 伞头秧歌的渊源简述10-17
- (二) 高家垣伞头秧歌的渊源17-19
- 二、高家垣伞头秧歌装饰道具与角色装扮19-21
- (一) 道具和装饰19-20
- (二) 角色装扮20-21
- 1、大场秧歌角色装扮21
- 2、小场秧歌角色装扮21
- 三、高家垣伞头秧歌的演出仪式过程21-25
- (一) 排练21-22
- (二) 谒庙22-24
- (三) 沿门闹秧歌24-25
- 四、高家垣秧歌乐队伴奏25-26
- 五、高家垣秧歌小剧剧目剧本分析26-39
- (一) 道具舞27-28
- (二) 二胡伴奏小剧《钉缸》28-29
- (三) 其它说唱演结合的小剧29-39
- 1、表现夫妻生活故事类29-32
- 2、劝诫故事类32-33
- 3、问答式对唱类33-34
- 4、讽刺小段类34
- 5、男女爱情类34-36
- 6、子女对老人不孝类36-37
- 7、自我吹嘘类37
- 8、男人调戏女人类37-39
- 9、哭丧类39
- 六、高家垣伞头秧歌的艺术特征39-46
- (一) 语言特点39-44
- 1、风趣幽默的地方音韵特点39-42
- 2、秧歌唱词的即兴编唱特点42
- 3、灵活多变的句式结构特点42-44
- 4、简洁流畅的语言艺术特点44
- (二) 表演特点44-45
- 1、表演动作的程序化44-45
- 2、表演动作的诙谐与夸张45
- 3、边舞边唱,,唱舞结合45
- (三) 音乐特点45-46
- 七、高家垣伞头秧歌艺人简介46-48
- 八、永和高家垣伞头秧歌的现状与前景48-51
- (一) 现状48
- (二) 前景48-51
- 致谢51-53
- 参考文献53-55
- 附录55-8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余;秦晋伞头秧歌概说[J];民俗研究;1997年02期
2 康保成;秧歌与阳戏[J];戏剧艺术;1998年06期
本文编号:9504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950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