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花鼓灯的现时调查与保护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7-10-03 04:00

  本文关键词:花鼓灯的现时调查与保护的思考


  更多相关文章: 花鼓灯 形态分析 文化解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舞蹈生态学原理


【摘要】: 安徽花鼓灯是汉族民间歌舞艺术的代表和重要舞种之一,较集中地体现了汉族民间歌舞艺术的主要特点,被确认为我国首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一。本文主要依据舞蹈生态学的原理和文化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将花鼓灯置于其生成、发展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进行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综合研究;考察其半个世纪以来,繁荣、发展及衰微、变化的状况,并着重从花鼓灯的基本形态、文化解读、舞体传承、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进行较全面的分析……。无论对半个世纪以来花鼓灯发展历程的追溯、梳理,还是对花鼓灯衰落现状的综合分析,都离不开中国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革。因此本论文的主题确立、框架结构、逻辑推论及铺陈等,都努力学习、实践舞蹈生态学“探讨核心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其中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首先是对传统花鼓灯给予形态特征的描述和文化内涵的解读,其目的是为了论证、判断花鼓灯作为文化遗产的价值,也是我们进一步考察、分析花鼓灯现状的依据。其次是对半个多世纪以来花鼓灯的变迁轨迹进行梳理和勾勒;把花鼓灯在民间的流变与专业化发展的历程相对照,以期对花鼓灯保护的必要性、迫切性提出警示。此外,对花鼓灯的近期考察,着重从其表演空间、舞体、传承方式、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变化进行综合论述,目的是探寻花鼓灯衰落的具体原因,并对如何实施保护的进行思考。此外,分析花鼓灯舞蹈专业化训练的教材与农村花鼓灯的关系,总结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教学理念、教材的提炼与整理,探讨花鼓灯这一广场艺术在进入教室后,其基因发生了哪些变化等,则是选取特定的视角,,反思我们在继承及合理利用花鼓灯这一民间艺术的经验与教训,以便在新形势下更好地推进这方面的工作——与保护形成良性互动。 最后在历时性总结和现时性研究之后,对花鼓灯的保护提出几点思考与建议,力争对现时问题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1、论证了农村花鼓灯再繁荣的可能性。花鼓灯的源头在淮河两岸的农村,因此,对农村传衍的花鼓灯的原生性保护和对原生型花鼓灯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是至关重要的。2、如何使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深入人心,引导广大农民参与到花鼓灯的保护活动中来,将其融入到他们当下正在发展、变化着的日常生活中,继续作为淮河流域民众日常生活和民俗活动中的组成部分,并在走向未来的日子里,长久地享有花鼓灯给他们带来的欢乐和愉悦,这是舞体保护的重要因素。3、根据日本民间舞在城市传播、发展的成功例证,以及对花鼓灯城市走向的现实考察,提出了农耕文化的花鼓灯走向都市,成为市民自娱自乐方式的可能性。花鼓灯进入城市生活,不仅对其广泛传播有积极作用,同时也会对农村花鼓灯——源头性保护,起到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出于对民族民间舞的热爱和关注现实的使命感,通过对花鼓灯尽可能深入的田野调查和学习运用科学方法论进行研究,提出了对其实施保护的浅见,以期实现论文的开拓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预定目标。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任重而道远,这里只是一份微薄的奉献……。
【关键词】:花鼓灯 形态分析 文化解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舞蹈生态学原理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J722.2
【目录】:
  • 中文摘要7-8
  • ABSTRACT8-9
  • 绪论9-17
  • 一、论题主旨与意义9-10
  • 二、既往的研究成果10-13
  • 三、研究方法13-15
  • 四、调查经历15-17
  • 第一章 花鼓灯固有的传统形式17-32
  • 第一节 花鼓灯的形态特征与表演程式17-24
  • 一、悲剧人生──喜剧呈现17-20
  • 二、广场艺术的开放性与自身结构样式的严谨性20-24
  • 第二节 花鼓灯的文化内涵解读24-32
  • 一、花鼓灯的社会功能24-28
  • 二、农耕文化的特征28-32
  • 第二章 半个世纪以来花鼓灯的发展历程32-51
  • 第一节 农村花鼓灯的状况32-44
  • 一、不同播布区的发展状况32-36
  • 二、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36-40
  • 三、政府和基层组织弘扬花鼓灯的思路40-44
  • 第二节 专业化发展的花鼓灯44-51
  • 一、北京舞蹈学院花鼓灯教材综述44-49
  • 二、北京舞蹈学院花鼓灯教材举要49-51
  • 第三章 农村花鼓灯现状考察51-67
  • 第一节 花鼓灯固有形式的变化51-55
  • 第二节 舞体状况55-59
  • 第三节 传承方式的变化59-62
  • 第四节 生态环境的变化对花鼓灯现状的影响62-64
  • 第五节 基层政府对花鼓灯的保护略见端倪64-67
  • 第四章 保护与现实发展的思考67-81
  • 第一节 农村花鼓灯的再繁荣67-70
  • 第二节 花鼓灯的都市走向70-72
  • 第三节 日本民间舞在城市发展的例证分析72-77
  • 第四节 花鼓灯专业化发展的优质基因继承77-81
  • 参考书目81-82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82-83
  • 鸣谢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琳;花鼓灯歌的曲式特点[J];中国音乐;1996年01期

2 沈龄;谈花鼓灯舞蹈语汇的创新[J];舞蹈;1996年05期

3 谢克林;从花鼓灯的保护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体系的构建[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刘芳;;安徽花鼓灯的生命力[J];四川戏剧;2007年02期

5 宋忠洋;;花鼓灯——乐舞一体[J];剧作家;2008年04期

6 胡迟;;传统舞蹈之花鼓灯:生命的喧腾与狂欢[J];绿色视野;2010年04期

7 毛洪生;;论花鼓灯艺术的多元化构成[J];大众文艺;2010年16期

8 孙叶莉;追溯原生态打造舞蹈新理念——记安徽花鼓灯《摘石榴》的创作[J];文化时空;2003年11期

9 资华筠;《试论》花鼓灯的"舞蹈生态幅"[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10 苏金成;;皖淮地区花鼓灯艺术探析[J];剧影月报;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单孝全;;形态分析与生物可给性——现状与趋势[A];第九届全国稀土分析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1年

2 关富玲;吴明儿;翁文庆;高博青;;索结构与膜结构的形态分析[A];第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1994年

3 崔彦杰;康天放;巢静波;;牡蛎中有机锡形态分析初探[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4 陈明丽;赵亚男;王建华;;固载化离子液体用于Cr(Ⅵ)的吸附及铬形态分析的研究[A];第十届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年会暨第十届全国原子光谱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阴永光;何滨;江桂斌;;紫外衍生在线富集毛细管电泳用于汞的形态分析[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6 苑春刚;;食品中有毒砷形态快速分析方法[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7 侯贤灯;郑成斌;高英;吴鹏;;原子光谱直接形态分析新方法[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2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8 冯素萍;邹晓东;朱英;张晓东;叶新强;;小清河底泥沉积物的形态分析——Tessier形态分类法[A];山东环境科学学会2002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3年

9 楼昕;刘振华;;浅析膜结构的发展和张拉膜结构设计[A];建设工程理论与实践(第二辑)[C];2005年

10 冯金荣;邓必阳;;CE-ICP-AES法分析大白鼠血清中Ca、Mg和Cu元素形态[A];第三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靳瑾 高s

本文编号:9629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962996.html

上一篇:坚守的迷思  
下一篇:古典芭蕾诞生的语境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0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