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民间仪式、艺术展演与民俗传承

发布时间:2017-10-07 06:34

  本文关键词:民间仪式、艺术展演与民俗传承


  更多相关文章: 彝族花鼓舞 民间仪式 艺术展演 民俗传承


【摘要】: 峨山彝族花鼓舞,是彝族古代迁徙历史记忆的一个仪式舞蹈,是彝族原始共祖阿普笃慕带领六组分支,向四方开疆拓土,辗转迁徙的仪式模拟和象征,是彝族祖灵崇拜的仪式化神圣呈现和彝族身份认同的特殊行为叙事符号。本文以彝族花鼓舞传承现状调查为研究个案,全方位地对彝族花鼓舞起源、民间花鼓舞丧葬送灵仪式过程、彝族花鼓舞艺术展演活动进行历时与共时全面考察。认为彝族民间丧礼仪式是彝族花鼓舞的元传承场,彝族社会母系亲属关系是其传承的血缘纽带,民间花鼓会则是其传承的主要群体单位,中青年女性成为目前彝族花鼓舞传承的主力军。同时,当代各种艺术展演活动是彝族花鼓舞新的传播方式,它与民间仪式传承一道,“魔幻与现实”地构成了当代彝族花鼓舞的整体传承。最后,论文对当代民俗传承研究范式进行了积极的反思。 第一章直接介入彝族花鼓舞的自然人文生境。以历时角度挖掘了彝族历史渊源,从共时角度交代了花鼓舞当下的现实传承空间,全面展现历史维度下现实的立体传承语境。 第二章解决彝族花鼓舞的起源问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跳鼓”的彝族母语命名进行推源。认为彝族花鼓舞来源于滇中南彝族创世古歌《笃慕罗思则》,是彝族民间丧礼仪经和仪舞。彝族花鼓舞的最初形态可能是彝族民间“咋啦卓”舞,它是民间丧礼集体围圈绕棺鼓舞,象征将亡灵沿古代彝族先祖迁徙路线辗转送归祖界。 第三章呈现了一个精致的民间丧礼花鼓舞仪式调查,深描丧礼花鼓舞“驱鬼、安魂、送灵”的仪式过程,重点挖掘传统花鼓舞的传承机制,解析彝族迁徙历史下“人死归祖”的祖灵崇拜是彝族花鼓舞的生成原因,而彝族社会母系亲属关系和民间花鼓会则是彝族花鼓舞传承纽带和传承群体。 第四章调查分析了彝族传统花鼓舞如何被吸纳进入当地汉族商贸交流为指向的开新街社火表演活动。彝族传统花鼓舞由此开始走上旨在开街拜年、贺家等经济诉求的卖唱展演道路。当代开新街节俗受政治权力和商业资本等改造和利用,彝族花鼓舞等传统文化受地方政府征召,参与艺术节花鼓舞比赛等文化艺术展演活动,成为民间与官方共谋的过程和结果。 第五章论述了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彝族花鼓舞,全面受到当代政治、商业等外来权力干预和影响。彝族花鼓舞得以顺利进入当地学校教育体系开始制度化传习和展演。相关部门定期举办的各种级别花鼓舞比赛,成为当代传承的重要激励机制。政府和商业资本等甚至开始了对彝族花鼓舞等产业化规划和文化经营尝试。新的传承和传播方式和媒介的出现,共同推进了彝族花鼓舞的当代传承。 结语总结了当代“魔幻与现实”的民俗传承特征及规律。认为当代民俗传承调查研究,应紧紧围绕民俗传承主体群兼性身份之间的互动关系而展开,全面考察民俗纵向传承和横向传播的完整动态过程。重点挖掘民俗所有潜在和显在的传承机制,认真总结民俗传承的总体特征及其规律,积极促进民俗文化的良性传承,从而更好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关键词】:彝族花鼓舞 民间仪式 艺术展演 民俗传承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J722.2;K892.3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6
  • 目录6-10
  • 绪论10-29
  • 一.选题及意义10-15
  • 二.研究现状综述15-21
  • 三.主要研究方法21-23
  • 四.材料及其使用23-24
  • 五.相关概念24-29
  • 第一章 彝族花鼓舞自然人文生境29-53
  • 第一节 峨山:"长有竹子的山川"29-36
  • 一.峨山自然地理概况29-30
  • 二."中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县"30-34
  • 三."彝族花鼓舞之乡"34-36
  • 第二节 塔甸镇:"花鼓之源"36-42
  • 一."一、六"街36-37
  • 二."先居之所"37-39
  • 三."圣火之地"39-40
  • 四."花鼓之源"40-42
  • 第三节 塔甸村:"长满松树的坝子"42-51
  • 一."农村里的城市"42-46
  • 二.龙潭草海46-48
  • 三."五姓公会"48-50
  • 四.塔甸大庙50-51
  • 小结51-53
  • 第二章 彝族花鼓舞的起源53-82
  • 第一节 民众记忆与口头传说53-61
  • 一."花鼓娘娘"的传说53-56
  • 二.民间"花鼓会"56-59
  • 三.民间鼓灵神启59-61
  • 第二节 村落"赶鬼"鼓舞61-67
  • 一."赶鬼"傩俗61-63
  • 二.民间耍武练63-65
  • 三."打路鬼"65-67
  • 第三节 汉族外来说67-72
  • 一.花鼓与秧佬鼓67-70
  • 二.花鼓与汉族地灯70-72
  • 第四节 彝族本土说72-80
  • 一.从彝族迁徙史看72-75
  • 二.从彝语语源推原75-80
  • 小结80-82
  • 第三章 彝族民间丧葬仪式花鼓舞82-134
  • 第一节 彝族民间葬俗起源82-86
  • 第二节 彝族民间丧鼓舞习俗86-90
  • 第三节 民间丧礼花鼓舞仪式过程90-132
  • 1.报丧90-95
  • 2.制面牲95-96
  • 3.停尸96-99
  • 4.守灵99-100
  • 5.叩请执事100-102
  • 6.花鼓"拜堂"102-108
  • 7.花鼓"闹堂"与铺冥香盖棺108-110
  • 8.花鼓"大联合"110-112
  • 9."罗思则逗"112-116
  • 10.摇摇钱树116
  • 11.领阴路116-118
  • 12.钉寿钉118-119
  • 13.花鼓送灵119-123
  • 14.搭桥祭跳123-126
  • 15.下葬126-127
  • 16.返家洒水127
  • 17.挖死星127-128
  • 18.送火送饭128-129
  • 19.花鼓扫堂129-130
  • 20.花鼓谢厨130-132
  • 小结132-134
  • 第四章 "开新街"花鼓舞134-166
  • 第一节 开新街节俗134-144
  • 一."一条街两个村"135-138
  • 二.彝汉族际传播138-140
  • 三.小花鼓舞的出现140-144
  • 第二节 花鼓拜新年144-151
  • 一.迎送灯神144-147
  • 二.贺家拜年147-149
  • 三."沿街拜"到"拦路拜"149-151
  • 第三节 "开新街"到"艺术节"151-164
  • 一."咪嘎哈"祭祀152-156
  • 二.艺术节花鼓舞156-160
  • 三.花鼓舞大赛160-164
  • 小结164-166
  • 第五章 "花鼓飞花"到"花鼓之乡"166-198
  • 第一节 "花鼓飞花"166-178
  • 一."花鼓飞花"166-171
  • 二.花鼓舞调演171-178
  • 第二节 学校内外的花鼓舞178-189
  • 一."阳光花鼓操"178-184
  • 二.课外花鼓舞展演184-189
  •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花鼓舞189-196
  • 一.彝花鼓舞调查189-193
  • 二.文化产业规划中的花鼓舞193-196
  • 小结196-198
  • 结语198-201
  • 一."魔幻与现实"的民俗传承198-199
  • 二.民俗传承主体的兼性身份199-200
  • 三.民俗传承研究范式的反思200-201
  • 参考文献201-207
  • 附录207-253
  • 访谈提纲207-210
  • 访谈人基本信息210-213
  • 花鼓舞民俗分布图213-214
  • 彝族花鼓舞队调查统计表214-217
  • 《笃慕罗思则》(即《踩尖刀草篇》)217-223
  • 彝族花鼓舞打击乐谱图223-226
  • 彝族民间花鼓歌226-230
  • 彝族花鼓舞基本步法及动作解说230-247
  • 一.道具230
  • 二.舞蹈动作230-234
  • 三.基本套路234-247
  • "花鼓咚咚"——田野日记选247-25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目录253-255
  • 后记255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贺夏蓉;;观展/表演范式下女书及女书文化传承场域变迁与文化变异[J];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11期

2 迟燕琼;;民俗学视野中的族群艺术传承研究综述[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贺夏蓉;多重视角下的女书及女书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罗旋;大型艺术展演中的国家形象塑造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郭茜;苗族反排木鼓舞的传承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874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9874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a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